5月3日,福建武夷山市天心村民背著茶籃前往九龍窠綠色生態(tài)茶園采摘武夷巖茶。
近日,筆者走訪武夷山多家?guī)r茶廠,目睹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劉寶順、劉國英、劉峰等茶人手工制茶的全過程。這些傳承人始終堅持傳統(tǒng)工藝,通過“采青、萎凋、做青(搖青)、殺青、揉捻、烘焙”等繁復工序,賦予武夷巖茶獨特的“巖骨花香”。
日光萎凋:奠定香味的基石
作為制茶首道工序,日光萎凋需精準把控鮮葉失水程度。茶青經攤晾、日曬后,葉面光澤漸褪,青氣消散,清香顯露。劉寶順介紹,萎凋過重則成“死葉”,不足則影響后續(xù)做青,需根據(jù)品種、天氣靈活調整,即“看青曬青”。
做青:半發(fā)酵的智慧
做青是形成巖茶品質的核心環(huán)節(jié),通過搖青與靜置交替,促使葉片邊緣碰撞摩擦,形成“綠葉紅鑲邊”特征,同時激發(fā)花果香。傳承人劉國英演示了傳統(tǒng)做青技藝:茶青在水篩中螺旋翻滾,搖動力度“前輕后重”,時間“前短后長”,結合“做手”(輕拍茶青)彌補搖動不足,促進酶促氧化。這一過程需動態(tài)平衡溫度、濕度及茶青狀態(tài),遵循“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原則。
傳承與創(chuàng)新并重
武夷巖茶制作技藝始于漢代,清代趨于完善,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2022年更作為“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之一列入人類非遺。盡管現(xiàn)代機械逐步替代部分工序,但劉寶順劉峰劉國英游玉瓊等傳承人仍堅持手工制茶,認為傳統(tǒng)工藝能最大程度保留茶葉活性與風味。
從萎凋到烘焙,每一道工序都凝結著茶人對自然的敬畏與技藝的堅守。武夷巖茶(大紅袍)的“巖韻”不僅源于丹山碧水的饋贈,更離不開代代匠人的匠心傳承。這一非遺技藝的活態(tài)延續(xù),正為世界茶文化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文/圖 邱汝泉∣編輯:中國日報社福建記者站 胡美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