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市位于福建省東北部,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溫暖濕潤,夏季炎熱多雨,雨熱同季,日照充足;太姥山脈斜貫西部,地勢西北高、東南沿海低,地貌由山地、丘陵、盆谷和平原構成,山地和丘陵占土地總面積的91.03%;土壤包括紅壤、黃壤、紫色土等,其中,紅壤面積最大,占福鼎國土總面積66.14%,土壤呈酸性,土層深厚。適宜的氣候和土壤,為茶葉提供了優良的生長環境。
“福鼎白茶文化系統”遺產地范圍包括點頭鎮、磻溪鎮、白琳鎮、管陽鎮和太姥山鎮五個鄉鎮,土地總面積7.92萬公頃,茶園面積1.52萬公頃。遺產地戶籍人口57296戶,共20.93萬人,其中茶農數量40364戶,涉茶人口14.86萬人。
福鼎,作為白茶制作工藝的發源地,是最適合制作白茶的國家級優質茶樹品種“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的誕生地,其白茶文化系統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福鼎白茶生態茶園
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六大茶類之一——白茶起源地。福鼎白茶起源于隋朝,據陸羽《茶經》錄《永嘉圖經》(605—617年)所載:“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白茶山即福鼎太姥山,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有關“白茶”的記載,迄今已有1400多年。宋代福鼎白茶逐步興起,明代自然萎凋工藝形成,清代遠銷重洋卓有盛名,新中國成立以來白茶工藝產業蓬勃發展。目前,福鼎白茶已成為全國獨樹一幟、廣受喜愛的茶飲和聞名國內外的新興茶葉品牌。
太姥山方家山茶園
獨特的茶樹品種和極高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遺產地不僅保留著數百年的白茶母樹——綠雪芽,而且培育出了國家級茶樹良種——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還保留著歌樂茶、早逢春等其他優良的本土茶樹品種,以及使用茶籽進行有性繁殖的福鼎菜茶(群體種),為培育茶樹新品種提供了豐富的種質資源。遺產地擁有豐富的動物和植物多樣性,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叢林貓、大靈貓、白頸長尾雉、中華秋沙鴨,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額雁、獼猴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蘇鐵、銀杏、南方紅豆杉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翠柏、福建柏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森林-茶園-村落-河流”立體復合系統,茶-林、茶-草、茶-林-花等間種套作模式,構成了調控能力強、系統穩定的生態茶園,具有較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涵養、氣候調節、養分循環和水土保持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
福鼎大毫茶茶芽
生態的種植技術造就了優良的茶葉品質。遺產地人民通過2至3月淺耕施肥,3至5月采摘春茶,6至8月茶園伏休,9至10月采摘秋茶,11月至次年1月清理茶園與設施維護等合理的農事安排,保證了茶葉的可持續生產。采用短穗扦插技術進行茶樹繁殖,提高茶樹繁殖成活率和茶樹品種的純度,降低成本。采用稀植套種,保證光照通風,提高茶葉品質。在茶園周邊修建水池收集雨水,以備旱季抽水灌溉。采用秸稈覆蓋茶園土壤,減少水分蒸發,提高土壤肥力。通過輕重修剪交替,與實時臺刈相結合,保證了茶園的茶葉產量和品質。
游客打卡福鼎生態茶園
“天人合一”“大道至簡”的制茶技藝。福鼎人根據采摘時間、采摘茶葉的部位以及茶葉品種,當地人將福鼎白茶分為四類茶:白毫銀針(茶芽)、白牡丹(一芽一葉)、壽眉(一芽二到三葉)、貢眉(有性繁殖的茶葉為原料)。在加工制作技藝方面,福鼎白茶有別于其他茶類,其制作工序只有“萎凋”和“干燥”兩個環節,在六大茶類中工藝環節最少,但技術掌控難度卻很大。這種“不炒不揉、自然萎凋”“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制茶技藝,實際上每步中有多個環節,需“看茶做茶,看天做茶”。特別是萎凋,茶葉鮮葉的晾、曬,需36至72小時連續操作,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證茶的口感和品質。得益于獨特的技藝,福鼎白茶制作技藝是唯一的白茶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晾曬茶青
極具地方特色的福鼎白茶文化。福鼎白茶文化滲透到茶鄉人民衣食住行、婚喪喜慶、日常交際禮俗、祭祀、慶典等重要活動中,形成了“茶哥米弟”“苦茶”“女兒茶”“把茶”“藏茶”“藥食同源”等特色茶俗,“開茶節”“太姥祈福”“斗茶節”等本土節日祭祀文化,“三十六茶館”“白茶古道”、茶亭等傳統貿易流通組織及相關文化,與白茶相關的俗語、民謠、茶詩、茶歌、茶舞等當地別具一格的白茶文化,以及師徒傳承模式的典型知識技術與文化傳承體系。福鼎白茶文化與太姥、宗教、畬族等文化相互浸染,形成獨特的《太姥信俗敬茶歌》《采茶歌》《摘茶歌》等畬歌文化。遺產地人民還創造了白茶特有的“燜-煮-泡”等獨特的飲茶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白茶中有效成分,也形成了不同味道的茶湯。
乙巳年中國白茶始祖·太姥祭典
福鼎白茶是保障當地農民食物營養安全和增收致富的基礎。福鼎人均耕地面積較少,依靠糧食作物種植難以保障農戶生計。白茶產業對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24年,遺產地茶園總面積1.43萬公頃,茶葉總產量3.09萬噸,其中白茶產量2.74萬噸,占88.79%;茶葉產值12.93億元,占農林牧漁總產值42.49億元的30.44%。同時,白茶在保障農民生計安全和帶動當地婦女就業中起著關鍵作用。遺產地農民家庭人均茶葉收入為22497.20元,占家庭人均收入的68.87%,參與茶產業的女性占家庭參與茶產業勞動力數量的48.2%。本地農民在收茶季參與采茶、制茶、賣茶等工作,采茶工收入為每月3000至1萬元。當地與茶相關的食品加工、交通物流、包裝銷售、文化旅游、科研教育、餐飲住宿等行業的發展,解決了大量就業。
白茶采摘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福鼎白茶文化系統”也在不斷適應環境變化,實現茶種植與制作技術的傳承與發展、農業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利用和茶有關景觀的有效維護。長期以來,“福鼎白茶文化系統”形成自我維持的可持續機制,使其成為以間作套種模式為核心,巧妙利用當地資源,遵照生態學理論和生態農業方法為基本特征的農業復合系統,以茶為核心的婚嫁和飲食習俗、信仰白茶始祖、社會管理等文化,深刻影響著當地人們的生產生活行為,保證了當地農業生產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社會的穩定,為全球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可持續小農農業的成功案例,其獨特的白茶文化景觀,更豐富了世界農耕文化的多樣性。
福鼎市融媒體中心
來源:中國農網,作者:李先德 張永勛(李先德系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永勛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
圖:幸福福鼎圖庫、劉超超、陳偉峰
編輯:吳倩雯
審核:汪晶晶
監制:戴蓉
總監制:王良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