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中美在日內瓦暫時達成協議,宣告“全面關稅戰”暫時告一段落;但美國仍然沒有撤銷所謂的“芬太尼關稅”,而且還有一部分稅款聲稱對華只是暫停而不是取消。隨后特朗普還釋放出訪問中國的訊號,中美也趁熱打鐵在APEC會議期間繼續談判。當外界都認為兩國關系正在走向緩和的時候,美國這邊卻突然來了個巨大的轉向,一周內連續4次對中國“動手”,頻率和激烈程度超過了特朗普上臺以來的任何時期。
這四次分別是在關稅談判次日(13日),美國就宣布廢掉拜登時期AI擴散規則性文件,要求“全球禁用中國AI芯片”,相當于給中國芯片和美國關聯企業“不兼容”;第二次是在美國大使來華次日(16日),美國駐華大使館宣讀了國務院對中國實體的制裁,理由是所謂的“涉及伊朗導彈問題”;第三次是16日美國媒體曝美政府準備將多家中國科技企業“拉黑”,也就是進入拜登時期完善的管制清單中;第四次是19日美國召開聽證會,準備對中國起重機加征100%的關稅,目前還沒有開始實施。這四條無論是哪一條,都對中美關系影響很深。
結果還沒有等中方反應過來,特朗普政府的第五次“打擊”又來了。20日,美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管理局網站發布“對原產于中國的活性陽極材料反補貼調查”的初步裁定公告,并裁判中國此類電池材料“涉及違法”,預計未來會采取行動。根據美媒的報道,所謂的“反補貼調查”行動不特定,通常就是美國覺得“有必要”調查就會去查;而且反補貼調查一般是“獨立”的,也就是和美國總統特朗普對貿易伙伴加征的廣泛關稅沒有重合。
特朗普為什么對中國動手如此頻繁,且專門選擇在日內瓦談判之后?專家人士分析,這更像是一種“切香腸”策略,區別于美國在2月、3月對中國加征的普遍性關稅。一個原因是美政府或許認為對中國繼續再征收大規模關稅,對中美接下來的談判不僅沒有任何好處,而且還容易遭到中國的報復性反擊;這種由專業團隊篩選的、多層次、很寬泛的制裁方式,反而不容易遭到中國全面反制。因為中方沿襲的是“對等”規則,通常不會比美國的打擊面更大。
值得注意的還有,之前起重機關稅美國準備對中國加征到100%的離譜水平(和拜登的加起來已經到了120%),一旦通過之后相當于直接堵上了中國起重機對美國出口的路線。所以在這種背景下,也不難考量特朗普頻繁對中國表面示好,甚至是要來訪華沒什么誠意,否則他們不至于在貿易問題上表現得如此具有挑釁性。對此有評論稱:“中國的反制關稅也應該超越對等的框架了,否則未來幾年時間肯定能越來越頻繁看到美國對中國各個產業的管制和征稅;特朗普只對中國如此做,也不難看出他們的根本目的還是遏制中國發展為主,不是什么制造業回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