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5.7”空戰的失利,讓印度在軍事層面陷入焦慮,也讓中巴軍事合作成為其緊盯的焦點。印度一邊尋找自身裝備問題,一邊抹黑炒作中巴合作,可以看出來印度在地區軍事博弈中充滿被動與不安。
在印巴空戰中,印度寄予厚望的“陣風”戰機搭配“米卡”導彈,交出了0比6的慘敗答卷。
這一結果直接刺激印度加快軍事升級計劃:一方面計劃推進六代機研發,另一方面試圖將“阿斯特拉”導彈與“陣風”組合,打造超遠程打擊能力。但現實是,印度國產武器發展長期滯后,從導彈到戰機,關鍵技術依賴進口,難以在短期內實現質的突破。
印度對中巴軍事合作的焦慮,源于中國武器在實戰中的亮眼表現。巴基斯坦裝備的殲-10戰機與霹靂-15導彈組合,在空戰中壓制印度各型號戰機,讓印度意識到中國裝備的實戰優勢。
如今,印度又開始炒作巴基斯坦將接收40架殲-35A戰斗機,甚至聲稱8月將交付首批30架。盡管這一消息并沒有得到證實,但印度的頻繁渲染,恰恰反映出印度對中巴軍事合作的忌憚。
巴基斯坦對中國裝備的信任,源于長期合作積累的實戰經驗。從早期的殲-6、殲-7,到如今的殲-10C,中國武器在巴基斯坦軍隊中不僅性能可靠,且適配本土作戰需求。
珠海航展上殲-35A的亮相,更引發巴方濃厚興趣——按照航展慣例,展出裝備往往是未來合作的潛在對象。巴方甚至有聲音愿意投入巨資引進殲-35A,更不排除引進生產線實現本土化生產的可能。
印度對中巴軍事合作的頻繁炒作,本質是其在地區軍事競爭中底氣不足的體現。面對中國裝備的技術優勢和中巴合作的緊密程度,印度既無法快速提升自身實力,又難以接受地區軍事平衡被打破的現實。
這種焦慮促使印度通過輿論手段抹黑中巴合作,試圖緩解自身的戰略壓力。
印巴空戰的失利,以及對中巴軍事合作的過度反應,暴露出印度軍事發展的深層矛盾:既依賴進口裝備,又缺乏自主研發能力;既想維持地區軍事優勢,又難以突破技術瓶頸。
相比之下,中巴軍事合作基于長期互信與實戰檢驗,未來引進殲-35A等先進裝備也是水到渠成。印度與其無端炒作,不如正視自身短板,否則所謂的“軍事強國”夢,恐怕只會離現實越來越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