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國行·高質效辦案在基層
5月23日下午,檢察日報社“法治中國行·高質效辦案在基層”安徽行記者來到安徽省檢察院,實地采訪安徽大數據法律監督平臺的創新實踐以及人工智能輔助辦案系統的辦案成效等。
5月23日下午,檢察日報社“法治中國行·高質效辦案在基層”安徽行記者走進安徽省檢察院。
“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安徽省檢察院檢察信息技術部主任樊靜談到該省數字檢察平臺的實用性時告訴記者,大數據法律監督平臺能夠很好地幫助市、縣(區)檢察院歸集檢察業務系統的數據,輔助辦案檢察官對已辦案件和制發的檢察建議等業務工作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便于市、縣(區)檢察院迅速厘清可能的監督點,實現從個案到類案的應用推演,更可以在全省平臺中治理檢察系統自有和外部獲取的數據,并進行法律監督模型創新,快速有效發現監督線索,開展數字檢察辦案工作。
檢察日報社“法治中國行·高質效辦案在基層”安徽行記者在安徽省檢察院進行集中采訪。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安徽大數據法律監督平臺已經匯聚和治理了相關數據2億條,建設業務規則相對復雜的監督模型10個,支撐全省三級院靈活搭建“小、精、專”監督模型近833個。2024年以來,有8個市的數字檢察辦案量已經超過1000件,幫助挽回損失1.4億元,制發檢察建議2317份,發出糾正違法通知2653份,提起抗訴290余件,充分釋放出數字檢察的規模化效應。
“經過近一年的努力,人工智能輔助辦案系統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目前已在全省上線應用,輔助辦理案件6000余件,提高辦案效率50%-70%,深受一線檢察官歡迎。”樊靜接著詳細介紹了人工智能輔助辦案系統研發情況。
安徽省檢察院檢察信息技術部主任樊靜向記者介紹安徽大數據法律監督平臺的創新實踐以及人工智能輔助辦案系統的辦案成效。
采訪中人工智能輔助辦案系統的一個設計理念引起記者關注,即干預型賦能。其要義在于將文書生成分為5個環節21個步驟,將AI功能具體拆解成數據抽取、語義分析、總結規納、知識查詢等多項功能,再附著到21個步驟上,每步均需檢察官干預確認,將人工智能強約束在檢察辦案的“嚴格規范”中,拒絕“一鍵自動生成”。此外,系統直接嵌入檢察辦案系統,讓檢察官辦案中隨需隨用。
“案件證據審查時長大幅縮短、案卡回填更加高效、審查報告質量更有保證、檢察辦案更加規范、助力辦案能力提升……”樊靜說,人工智能輔助辦案系統賦能效果初顯。
“數字檢察還能催生檢察新質生產力。”樊靜告訴記者,“由于辦案經驗的不同,檢察官審查案件時的關注點會不盡相同。此外,如何快速提升辦案能力,更是年輕檢察官常常面臨的挑戰。這些恰恰是人工智能可以深度賦能并展現價值的場景。”
第8781期
安徽檢察新媒體出品
終審丨吳貽伙 二審 丨吳熒
文字丨李賀
圖片丨解為渝 楊果
編輯丨李昂
投稿郵箱丨ahjc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