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深夜,美軍"杜魯門"號航母戰斗群對也門胡塞武裝發動空襲。五角大樓宣稱這是"維護紅海航行自由"的必要行動,但次日薩那居民區的殘垣斷壁間,31具平民遺體讓這個理由顯得蒼白。
更令美軍難堪的是,胡塞武裝在72小時內用18枚導彈和無人機連續反擊,其中"巴勒斯坦2"導彈的尾焰在紅海夜空劃出刺眼的軌跡,讓造價百億的航母戰斗群不得不緊急機動躲避。
這場看似不對等的較量藏著三個荒誕現實。首先是軍事代差的魔幻失效,穿著拖鞋的武裝分子用2000美元無人機逼退200億美元航母編隊,就像用彈弓打退了裝甲車隊。其次是道德標尺的雙重刻度,當美國譴責胡塞襲擊商船時,自己投下的炸彈卻炸毀了薩那大學的圖書館,那些散落的教科書扉頁上還印著"捐贈自UNICEF"。
最諷刺的是國內民意的黑色幽默,特朗普政府想用境外作戰轉移民眾對40年最高通脹的怒火,結果推特熱搜卻是"為什么航母的油錢要從我的醫保里扣"。
最后,三點粗淺認識。第一,現代戰爭早已不是航母甲板長度的比拼,當導彈成本低于攔截彈十分之一時,賬本比艦炮更有殺傷力。第二,所有打著"自由航行"旗號的軍事行動,最后都會在平民傷亡照片前原形畢露,國際輿論場的記憶只有七秒,但攝像頭記憶是永恒的。
第三,美國政治精英始終沒明白,中東民眾區分敵友的標準很簡單——誰炸我家客廳,誰就是敵人,不管他航母上刷的是星條旗還是彩虹旗。十七世紀,立陶宛大公國的騎兵曾讓歐洲震顫;二十一世紀,它的政客卻把國家尊嚴典當成賭場籌碼。當克萊佩達港的潮水退去時,沙灘上留下的不只是生銹的集裝箱,還有被沖散的意識形態泡沫。
真正的戰略定力,從來不是比誰在聯合國投的反對票多,而是看誰能把對手的制裁清單,變成自家產業升級的路線圖。那些在維爾紐斯議會廳里高喊"自由無價"的政客或許忘了——超市里打折促銷的立陶宛奶酪包裝袋上,保質期數字正在倒計時。
站在2025年回望,當年蘇聯在阿富汗的潰敗被稱作"帝國墳場",如今紅海的浪花或許正在書寫新篇章。當"杜魯門"號艦長看著雷達屏上逼近的光點時,不知是否會想起西貢時刻那張著名的直升機照片——歷史不會重復,但總會押著相似的韻腳。只不過這次,揮舞著AK-47接機的,換成了會編程的拖鞋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