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宋承翰 發自北京 5月23日,國新辦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本期主題為“三農”領域。江蘇省鎮江市果牧不忘農場總經理華夢麗是一位“95后”新農人,她在現場自我介紹說,到今年,她已經在農村工作十年。2013年高考結束后,她選擇到鎮江去上大學,學習園藝技術專業,2015年年底進入實習期,她留在鎮江和4名同學開啟農業創業之路。
華夢麗回憶,起初她們了解到傳統的種植農業模式比較單一,想掙錢比較難,于是在2016年將種養緊密結合,發展了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結合農業現代化機械建設了果牧高標準農場千余畝。2018年,她們自主籌建了植物組織培養室,優化草莓苗繁育技術并實現量產。2020年,她們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累計幫助農戶完成農產品銷售513萬斤。
“我們看著農戶的農副產品從原來的滯銷、很便宜的價格就賣了,到現在已經完全可以執行我們的生產標準并將其納入訂單采購體系,我們帶著他們‘以銷定產’,采取‘包種包銷’模式,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她說。
華夢麗說,自己選擇去農村創業,因為高中時家里有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人,高中每年寒暑假就幫家里賣水果,但是由于家里沒有人懂農業相關技術,導致了連年虧損。
“我也在那個時候下定決心學農創業、扭虧為盈。再加上自己本身對農業很感興趣,于是在2013年高考結束后,我到鎮江上大學,選擇園藝技術這個專業。”她說,在一開始的學習中,自己也很迷茫,不知道學完之后怎么干,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讓我見識到現代農業的魅力。
談及產品質量,華夢麗說,她們采用現代化種養模式,向土地要效益,用科技提產量。及時優化產業結構,豐富種植種類,用所學穩定生產。現在她們的果牧可以做到全年不斷檔、多元化供應。
“我們本身采取生態循環模式,農場就是一個小生態圈、循環鏈,并且生產過程中嚴格執行綠色生產標準,目前擁有多項綠色食品認證,我們的生產理念也在潛移默化周邊很多的種養大戶。”她提到,當地探索了一條新的綠色發展道路,就是生物多樣性農業,農場現在的野生小動物就有30多種,生態非常好,再加上這樣的種植技術,從種到收融入匠人匠心精神,讓產出的果品和農副產品質量更好。
“環境好了,生態好了,我相信,生產出來的農副產品肯定能讓大家吃得更健康、吃得更放心。”華夢麗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