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22日消息(總臺中國之聲記者 江曉晨)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報道,近年來,電商業態在農村地區快速推廣和布局,不僅有助于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還能帶動農村消費,激活農村市場活力。
“最初一公里”是農產品流通的起點。當前,我國的物流體系建設尚未覆蓋全部農村地區,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村級以下的快遞服務網點欠缺,制約了農產品上行。如何破局“最初一公里”?近日,記者實地走訪了青海、云南部分地區,怎樣將電商物流服務延伸至鄉村“毛細血管”,讓高原地區的優質農產品暢銷全國?
灑漁鎮蘋果基地內工人們正在進行挑選分裝作業(記者江曉晨 攝)
作為高原地區,云南推進高原特色農產品出山,正在打出特色牌。昭通市昭陽區灑漁鎮蘋果基地內,工人們挑選著散落地上的蘋果進行裝箱,經過轉運、分揀、包裝,將蘋果銷往全國。
楊華衛:現場貼了單就裝車到分撥中心。
記者:一車能拉多少箱?
楊華衛:像這種小件帶大件的一車可以拉一千一二,大的裝一排,小的裝一排,充分利用空間。
工人將打包入箱的蘋果裝上貨車(記者江曉晨 攝)
昭通市韻達快遞有限公司負責人楊華衛告訴記者,相比投遞端的薄利,攬收端利潤比較可觀。當地蘋果產業已成規?;l展,全鎮約2萬戶農戶,90%以上都在種蘋果。
楊華衛:整個昭通市有七八個倉,昭通最大的基地就在灑漁鎮,蘋果產業倉比較多,量也大。我們現在都是直接上門到基地現場打單提貨,整個灑漁市場在一天高峰時用快遞寄出去的量有100多萬斤?,F在一般都是“公司+農戶”的模式,跟老百姓合作,公司出種苗、出管理,老百姓上班。
記者:蘋果成熟以后從村一級到鄉一級怎么運輸?
楊華衛:規模達到了我們直接到地里裝,像一天1000件我們都是直接派個車過去拉。如果規模小,村民從村帶到鎮,我們在鎮上幫他拉出去。主要還是考慮成本問題,企業總部申請下來,給下面的政策也很好,對這些綠色農產品國家也有支持,我們走高速可以走綠色通道,運費也便宜。
昭陽區灑漁鎮鄉村振興示范園種植的蘋果樹(記者江曉晨 攝)
從灑漁鎮裝車的蘋果統一拉到昭通市昭陽區快遞自動化共配中心,經過分揀、包裝,再運到昆明。楊華衛告訴記者,這里由韻達、申通、極兔三家快遞企業聯合出資設立了“縣、鄉、村”三級寄遞物流體系,農產品“走出去”有了依托。此前,不少當地企業考慮成本,農副產品一度流入外省郵寄。
楊華衛說:“原來我們這邊的價格高,交通不方便,農副產品就往其他地方走,不在昭通發,最多的就是流向昆明和成都,整車拉到這兩個方向發。這兩年來,當地政府、公司政策都偏向于農產品,申請下來建共配中心后,政策和其他地方差不多,拉出去的價格和當地發的價格相差不大,就不愿意往外走了?!?/p>
共配中心內經過安檢的包裹裝車后將被運往昆明(記者江曉晨 攝)
云南省郵政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戴猛表示,從早期的包裹收派比5:1,到現在的2.2:1,云南省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的推進,促進了城鄉資源要素流動,進一步暢通了農副產品上行渠道。
戴猛說:“云南的地理位置屬于立體氣候,好多地方不適合大規模、同品種鋪開種植,種植的東西從夏天到冬天都有。農特產品的品種多,但總體單品種的產量不夠大,比如有時候網絡平臺建立起來,電商平臺也聯系通了,上線播一兩天賣沒了,后續供不上貨,這種事有很多。整個快遞各種業態也在不停演化,這幾年,主要結合當地的資源稟賦和農特產品優勢推動快遞業與現代農業、制造業融合發展,實行‘一品一策’‘一企一策’,服務品目不同,個性化明顯。從出件的角度講,電商和我們都要下沉,要協同,電商直播把東西賣出去,我們負責把快遞送出去。”
從田間地頭的采摘裝箱,到物流網點落地,特色農產品走向全國,走上城市餐桌,才能更好地促進產業增值、企業增效、群眾增收。高原特色農產品曾經苦于“山里轉”,只有暢通農產品上行“最初一公里”,讓特色農品走俏大江南北,鄉親們才會感受到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來源/央廣網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劉玉 校對/何淑倩格 編輯/馬思
投稿/ ztsxwzx@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