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雪峰
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需要社會科學進行深入研究,只有從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的真問題出發,深入到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內在邏輯中去,才有可能形成與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相匹配的有主體性的中國社會科學理論,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也才能夠被中國社會科學理論深刻認識,并反過來指導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為全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理論指導,與西方社會科學形成平等對話,共同豐富世界社會科學一般理論。
賀雪峰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院長
中國是有5000年文明、96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和14億多人口的社會主義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當前階段正處在由中等收入階段向高收入階段的跨越中。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用四分之三個世紀時間,從一個一窮二白的落后國家,變成GDP世界第二、制造業產值占到全世界30%、全面消除貧困、科技快速進步的現代化國家,正在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邁進。中國式現代化取得了偉大成功。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面對外來壓迫的偉大覺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近代以來志士仁人前赴后繼,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利用國際國內一切有利因素發展自己,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
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有著本質差異,因為中國式現代化是在具有悠久歷史、廣袤國土和龐大人口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的現代化,西方現代化理論很難完整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深刻全面認識創造人類發展史奇跡的中國式現代化,是當前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主要任務。從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沃土中長出理論,是當前中國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光榮使命和重大機遇。
■ 從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的真問題出發
中國社會科學是從西方引進過來的。經過幾百年發展,西方社會科學已經形成相當完善的學科和專業體制,也形成了各個學科和專業不言自明的共識與前提預設。相對于成熟的西方社會科學,中國社會科學仍然顯得不夠成熟。只有真正深入到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從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不斷汲取理論營養,中國社會科學才可能茁壯成長,逐步成熟起來。
因此,中國社會科學就不僅要繼續學習西方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而且要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建立中國社會科學的主體性,通過對中國實踐的深入研究,理清中國社會科學的前提與預設,形成對中國式現代化完整深刻的理論認識。
當前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研究進路,一種是從理論到經驗再到理論的研究進路,這樣一種研究進路從理論問題出發,到豐富的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尋找經驗,來與既有理論觀點對話,以形成新的理論認識。這樣一種“理論—經驗—理論”的研究進路是當前時期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主流范式,這種主流范式是在既有學科、專業和社會科學知識體系下面進行的對話式研究,是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小循環模式。另外一種進路則是從經驗到理論再回到經驗的研究進路,這樣一種研究進路從實踐中提出問題,運用古今中外一切智慧來理解實踐中的問題,并因此形成對實踐中問題的理論認識,再回到實踐中進行檢驗。這種從經驗中提出問題,再回到經驗進行檢驗的研究進路,是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大循環模式。大循環強調研究真問題,問題導向的研究往往是跨學科和跨專業的,所有學科理論和專業知識都服務于對經驗的理解,正是在對經驗理解的基礎上形成了與既有社會科學理論有所差異的新的理論認識。
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需要社會科學進行深入研究,只有從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的真問題出發,深入到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內在邏輯中去,才有可能形成與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相匹配的有主體性的中國社會科學理論,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也才能夠被中國社會科學理論深刻認識,并反過來指導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為全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理論指導,與西方社會科學形成平等對話,共同豐富世界社會科學一般理論。
■ 必須要有主體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科學經歷了一個大規模的翻譯運動階段,西方社會科學各種代表性理論和經典作家著作都被翻譯引進過來。經過幾十年對西方理論的引進消化,應該說中國社會科學界對西方社會科學理論已經十分熟悉了。很多社會科學研究者一度以為,中國社會科學發展只需要將西方理論移植進來就可以,衡量中國社會科學發展好壞的關鍵是能否融入到西方社會科學體系,其中標志是有沒有能力在西方社會學科主流期刊發表論文。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社會科學當然要學習西方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中國社會科學的學習卻不應盲目,而應當有所選擇,其中關鍵是對西方理論的學習應當服務于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是一個整體,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必須要深入到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內在邏輯中去,依據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需要進行有選擇地學習。
長期翻譯運動導致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習慣于做書齋的學問,習慣于進行對話式的小循環研究,習慣于通過與西方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話來彰顯社會科學研究的品位,卻缺少對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本身的足夠重視。
或者說,當前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必須要有主體性,建立有主體性的中國社會科學必須要通過社會科學研究大循環的進路,社會科學大循環的前提是進入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提出真問題。
因此,當前時期,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走出書齋,呼嘯著奔向田野,從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提出問題,運用古今中外一切智慧來理解實踐中的問題,解釋實踐中的問題,形成對實踐中問題的理論認識,再回到實踐中進行理論檢驗。中國數十萬社會科學研究者共同呼嘯著奔向田野,運用各個學科和各類專業知識,形成各種不同的對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理論認識,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經過一個時期的成長,經過高度的理論競爭,就可以形成若干具有較高水平的對中國式現代化相對體系的理論認識,并逐步形成具有主體性的各個學科和專業的自主知識體系。
建立有主體性的中國社會科學需要突破現有學科和專業局限,需要認識到學科和專業是認識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工具。一方面要善于運用現有學科理論和專業知識認識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一方面又不能局限于現有學科和專業,而要在認識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過程中賦予學科和專業以新的內涵,形成與之前學科和專業完全不同的新的學科和專業范疇。目前的所有學科和專業都是服務于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又在認識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過程中形成全新的學科和專業。當前中國社會科學研究中存在的一個大問題是,沒有真正進入一個艱苦、混沌和開放成長的社會科學大循環階段,中國社會科學就接受了已高度成熟的分學科分專業的規范的對話式研究的小循環。因此,當前時期,中國社會科學應當采取弱學科和弱專業的站位,學科和專業應當是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工具,也是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結果,而不應該是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前提和束縛。也就是說,建立各個學科自主知識體系,一定不能閉門造車,一定不能淺嘗輒止,一定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防止精致的平庸,一定要防止低水平成熟。
■ 呼嘯著奔向中國田野
2002年,我們提出村治研究的“三大共識”,即“田野的靈感、野性的思維、直白的文風”,對建立有主體性的中國社會科學具有參考價值。
田野的靈感是說社會科學研究的問題意識要從田野中來。田野即中國經驗,即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踐。田野當然也可以包括歷史的田野和正在發生的現場。長期浸泡在田野中,經過飽和經驗訓練,才能提出好的研究問題,好的問題是引導好的研究的前提。
田野的靈感不只是可以提出好的問題,而且具備突破既有理論解釋的可能性。學術研究關鍵在創新,思維突破不僅來自邏輯,而且來自想事的能力,來自社會學的想象力。經過飽和經驗訓練,具備經驗質感,就可以形成想事的能力。因此,田野的靈感也是一種思維方式,是借助經驗進行思考,是長期浸泡在田野中所形成的經驗直覺,思考本能,是當前已被現有學科和專業過度規訓的理性思維所不具備的能力,是一種野性的思維。
野性的思維首先就是思維不能在一開始就被現有的學科和專業完全規訓,因為一旦被完全規訓了,就會缺乏想象力,就會喪失直覺能力,就不可能有創新和創造能力了。野性思維就要保留思維的原始性,就要通過長期田野浸泡形成學術直覺能力,保持好奇心,膽大心細,敢于突破限制,思維既不受學科局限更不受專業局限,讓自己在進行學術研究時可以從所有限制中解放出來,形成敏銳、輕盈、激發的思維狀況,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到實踐背后的一般規律,從而形成學術創新。
直白的文風首先反對當前社會科學學界將主要精力用在寫論文而不是做研究上的風氣。其次是針對學界強調專業化,研究局限在極小圈子,變成了自娛自樂的問題。直白的文風強調做一流的研究而不是一味去寫繁瑣的論文。直白的文風是要展現出實踐中的內在邏輯。真理總是簡單的,一旦認識到了實踐的本質,理論就會具有力量,就可以掌握群眾。
當前中國社會科學必須要呼嘯著奔向田野,借鑒古今中外一切智慧,形成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認識。這個過程中,社會科學各個學科和各類專業都服務于對中國式現代化認識的需要。與呼嘯著奔向田野相一致的是中國社會科學必須要有一個成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尤其反對精致的平庸,尤其鼓勵大膽假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最重要的爭鳴平臺是中文學術期刊。唯有如此,中國社會科學才能由點到面、由淺入深,逐步形成具有深刻性的可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相對完善的自主知識體系。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中國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形成必須要深入到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內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為中國自主社會科學知識體系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當前時期,中國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光榮使命是從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沃土中長出理論。(發表于《長江日報》2025.5.23理論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