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漢遭遇暴雨天氣,部分地區積水嚴重。在洪山區一所幼兒園門前積水一米多深,接孩子放學的家長只能蹚水抱孩子出來。一位家長劃皮劃艇來接孩子,見此情況后劃船幫忙運送孩子,直到消防艇趕到。
(5月24日《北京時間》)
暴雨傾盆,幼兒園門前積水達一米多深,家長們蹚水抱孩子、甚至劃著皮劃艇穿梭在積水中接送的畫面,既展現出家長對孩子的深切關愛,也暴露出極端天氣下教育保障體系的脆弱之處。
盡管當地迅速采取加大巡查、增派警力、出動消防艇等“硬核”措施,但在這些令人“倍感溫暖”的應急行動背后,更值得深思的是:面對惡劣天氣,我們是否必須讓孩子“冒雨上學”?
暴雨天氣下學生接送的困境,本質上是城市公共服務與極端天氣應對能力之間矛盾的縮影。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過于強調教學秩序的穩定性,對極端天氣的風險預估不足,缺乏靈活的應對機制。當暴雨突至、道路積水,學校往往未能及時調整教學安排,導致家長不得不在危險的環境中冒險接送孩子。劃皮劃艇接孩子的場景,看似“硬核”,實則是無奈之舉,讓孩子暴露在可能的危險之中。
這個時候,我們不妨學學珠海市今年推出的“暴雨彈性接送”制度。珠海的“暴雨彈性接送”制度之所以值得借鑒,在于其以科學嚴謹的態度構建起一套完善的極端天氣應對體系。該制度根據暴雨預警信號的不同級別,制定了差異化的應對措施:暴雨橙色預警時,允許學生延遲上學且不被處分,給予家長和學生更充裕的應對時間;暴雨紅色預警在早上6點后生效時,對應區域非全寄宿制學校全天停課,無需等待額外通知,最大程度減少了信息傳遞的延遲性;即便預警信號在中途解除,當天余下時段仍維持停課,充分考慮到暴雨后道路恢復的實際情況。這種精細化、人性化的規定,既保障了學生的生命安全,又維護了教育秩序的穩定,實現了風險防控與教育管理的有機平衡。
“暴雨彈性接送”制度,打破了過去“一刀切”“重秩序輕安全”的管理思維,用制度的確定性來對沖天氣的不確定性,讓家長和學校無需在困境中“各自為戰”。這種做法不僅減輕了家庭的負擔,也彰顯了政府的責任擔當,有效提升了民眾對城市治理的信任度和滿意度。
暴雨中的皮劃艇,承載的不應只是孩子的安全,更應承載起城市治理者對民生的關懷與思考。珠海的“暴雨彈性接送”制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兼顧安全與效率、制度與溫度的解決方案。期待更多地方能夠借鑒這一做法,以科學化的管理,為孩子撐起遮風擋雨的“安全傘”,讓極端天氣下的校園接送不再成為難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