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喉舌”釋放信號,美國將從韓國撤軍,美軍要撤出第一島鏈了?特朗普借美國媒體通告韓國,背后有著怎樣的目的?
日前,《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從美國國防部官員處得到證實,美國政府正在考慮從韓國撤出4500名駐韓美軍,將其重新部署到關島等太平洋的其他支點地區。《華爾街日報》作為特朗普政府的“喉舌”,其報道內容代表了美國政府向韓國發出通告。此事馬上掀起軒然大波,盡管報道提到縮減駐軍提案目前只是一個正在討論的方案,但韓國國防部仍然第一時間回應,表示美韓從未討論撤離駐韓美軍。
雖然理論上美國撤走部分駐韓美軍并非不可能,畢竟去年12月就從琉球等地撤離近半數有生力量。但從宏觀角度來看,這次放話要撤走一部分駐韓美軍,實質上很有可能是特朗普故技重施,試圖通過拿駐韓美軍做文章的方式,對韓國進行施壓。
駐韓美軍數量在朝鮮戰爭時期達到頂峰,約有30萬人左右,戰后逐漸減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維持在5萬到6萬人,如今已降低到約2.85萬人,但由于美軍掌握軍事力量的代差優勢,所以不過兩萬多美軍以及背后的美國仍是決定半島局勢的根本,所以網絡上時常有關于“有了駐韓美軍才有韓國”這些調侃戲謔類的段子,倒也在某種程度上符合事實。
特朗普自然清楚其中的玄機,早在第一個任期的時候,他就多次質疑駐韓美軍的必要性,其實就是在“美國優先”的總體思路下,要求韓國承擔更多的軍費比例,不惜以撤軍相威脅不是一次兩次了。除此之外,也確實有轉移戰略重心和對朝鮮政策的考量,但總體來說,特朗普基本上每次提出撤軍,針對的還是韓國。
特別是在堅定的親美親日派總統尹錫悅,因為一場鬧劇般的未遂政變而遭彈劾下臺后,隨著在野黨國民力量黨領袖李在明有很大可能入主青瓦臺,可能讓特朗普政府認為有必要對韓國進行更加強硬的施壓。盡管李在明并非主張更加親近中國,只是強調韓國的外交政策應該更加靈活,在經濟領域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同時維護與美國的同盟關系,不過在特朗普看來,或許親美不徹底就是徹底不親美。
加之關稅談判,以及2026年需要重新商議美韓《防衛費分擔特別協定》,決定是否提高韓國承擔駐韓美軍軍費比例和提高多少,特朗普政府確實有可能提前放風,在談判前制造輿論壓力,迫使韓國在談判中讓步。這一招,也符合特朗普喜歡虛空造牌的習慣,用進三步退一步的方式將談判對手逼到陷阱里。
隨著解放軍證明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作戰圈已臻于完善,第一島鏈的美軍基地實質上已處于非常尷尬的位置,去年12月撤走從琉球等基地撤離近半數兵力,也正是這個原因。但日韓基地群,特別是距離中國更近的韓國,依然是美軍偵察、監視和威脅中國、朝鮮本土最重要的前沿陣地,從其他國家或地區撤軍有可能,但從韓國撤軍在軍事上的可能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這次《華爾街日報》大張旗鼓地報道將從韓國撤走近五分之一的美軍,實質上還是那套老把戲,試圖迫使韓國就范、拿出真金白銀填補美國債務天坑的同時,刺探中國、朝鮮、俄羅斯對東亞地緣格局變化的反應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