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七國集團(G7)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班夫鎮落幕,這場本應聚焦全球經濟復蘇、貿易政策協調的會議,最終卻以一份措辭模糊的聯合聲明收場。
全文僅一次提及“貿易”,對關稅問題避而不談,更未出現任何涉及中國的內容,這種反常現象迅速引發國際輿論關注,一貫將中國視為“系統性挑戰”的G7,為何在關鍵議題上集體沉默?
美國施壓與盟友的“反制籌碼”
美國財長貝森特全程表現異常低調,未舉行新聞發布會,僅以“會議順利”的簡短表態匆匆離場。
而據知情官員透露,閉門會議中,美國曾試圖推動盟友形成“對華聯合關稅政策”,但遭到多國反對,最終未能寫入聲明,這種表面“粉飾太平”與內部激烈博弈的對比,不正是展現出G7內部裂痕的加深嗎?
自2024年特朗普重返白宮后,美國對全球發起新一輪關稅戰,初期以中國為主要目標,隨后逐步向歐盟、日本等盟友施壓,要求其配合對華貿易限制,但是此次G7會議上,盟友的抵抗遠超預期。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會議前夕主動致電北京,承諾加強中法經貿合作,并強調“中歐需共同維護利益以應對全球性挑戰”。
這一舉動被解讀為向美國釋放信號,若繼續施壓,盟友可能轉向深化與中國的聯系。
德國財長林德納更公開表態,反對任何脫離世貿組織框架的對華行動,直言“貿易爭端沒有贏家”。
盟友的抵抗邏輯清晰,美國試圖通過關稅讓G7國家為“美國優先”買單,而后者則以“不譴責中國”作為談判籌碼,既保留對美價值,又避免經濟自損。
例如,歐盟2024年接收的46億件小額包裹中,91%來自中國,若跟隨美國加征關稅,本土中小企業的供應鏈成本將驟增。
經濟現實與戰略自主的博弈
G7的“沉默”背后,是各國對華經濟依賴的深層考量,2024年,中德貿易額突破2800億歐元,德國四分之一就業與出口直接相關。
法國則在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領域與中國形成深度綁定,即便美國多次炒作中國“產能過剩”,歐盟內部評估顯示,中歐產業鏈互補性遠高于競爭性,盲目對華脫鉤將導致雙輸。
與此同時,美國自身的經濟困境削弱了其號召力,截至2025年3月,美國國債規模突破35萬億美元,通脹率居高不下,迫使美聯儲在“遏制通脹”與“維持增長”間艱難平衡。
中國連續減持美債并增持黃金,進一步動搖美元信用體系,令美國在貿易談判中底氣不足。
G7聲明的“留白”并非妥協,而是全球權力轉移的縮影,一方面,美國單邊主義遭遇盟友集體抵制,傳統盟友體系出現松動,另一方面,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與區域性合作機制,逐步構建多元化的經濟伙伴網絡。
此次會議中,歐盟推動聲明加入“應對美國關稅負面影響”的提議雖未成功,但法德等國轉向“戰略自主”的趨勢已不可逆。
意大利經濟部長喬爾蓋蒂坦言,“美國已做出決定,歐盟不得不思考是否跟進”,暗示歐洲正尋求在中美間保持平衡。
對中國而言,G7的沉默既是機遇亦是警示,盡管短期壓力緩解,但聯合聲明中“監察產能過剩”“供應鏈韌性”等隱晦表述,仍為后續博弈埋下伏筆,中國需加速產業升級與規則話語權建設,以應對更復雜的國際環境。
結語
G7班夫會議如同一面棱鏡,展現出后疫情時代全球治理的困境,美國試圖以舊秩序維持霸權,盟友卻在經濟現實與地緣風險中尋求新出路。
當馬克龍的電話撥向北京,當林德納強調“世貿規則”,當貝森特沉默離場,這些細節共同勾勒出一幅多極化世界的雛形。
這場博弈遠未結束,6月15日,G7領導人峰會將在同一地點召開,特朗普的“關稅槍口”是否繼續啞火?盟友的“戰略自主”能否轉化為實際行動?答案或將決定未來十年的全球貿易格局。
信息來源:
《G7財長會發表聯合公報:各方交流富有成效,達成多項共識》——界面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