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農業社會,同樣是君主專制,為什么日本就能通過明治維新發憤圖強,一躍成為列強的一員,而清朝卻爛泥扶不上墻,淪為任人宰割的對象呢?說到底,就是兩大思想在作怪,第一是天朝思想;第二是理學思想。
先說天朝思想,華夏民族牢牢占據著東亞大陸最肥沃富饒的土地,不管是北方草原以及東北的游牧民族,還是南方的南越諸國,抑或是西域各族。在文明程度上均遠遠落后于中原地區。
長期下來,自然也就造就了華夏文明對于其他文明的絕對自信,即使中原王朝弱勢時,我可能打不過你,但是我的文化和制度那是遙遙領先于你,不管是誰入主中原,最終都得學習我們的文化,以至于慢慢被同化。
就這樣造成了國人的迷之自信,我們是打不過英國人,可那又怎樣,這些蠻夷之輩不過就是仗著一些奇技淫巧罷了,更何況,火藥大炮這些還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對英國人更為現代化的戰術,更是嗤之以鼻,不愿意去承認和學習。
相對于清朝來說,日本明顯就沒有這方面的障礙,在歷史上,他從來就是一個追趕者,沒有做過領跑者。所以被打開國門后,立刻就意識到了西方世界的強大,很快就開始全盤西化,深入學習西方的政治經濟制度,先進科學技術。這一點上,跟清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其次是理學思想。自宋朝理學興起以后,就一直在中國社會中起著主導地位。在這里我們不去討論理學思維的是非對錯,畢竟這個屬于哲學范疇,也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我們只需要知道,理學在實際的運用中,很容易讓人們過于重視“心”,而忽略了“物”。
就比如說戰爭,在理學觀念看來,“得人心”、“正義之師”、“士氣”這些東西是致勝的關鍵,而武器裝備這些“器物”,并不是決定因素。
這話放到什么時候看,都非常的“政治正確”,放在歷史長河中,事實也一再的印證這句話的普適性。但問題是,歷史上發生的戰爭,都是冷兵器之間的對決,就算有火器,也是很簡陋的火槍火炮,都無法對戰爭起到決定性作用。于是,哪一方的將士人心齊,士氣高,作戰勇猛就成了扭轉戰場的關鍵因素,兩強相遇勇者勝”,也就成為一般政治家和軍事家的信條。
然而時代變了,1840年這個時間節點,英國人和大清之間那是存在文明代差的,是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的代差,英國人打清軍,那相當于是三體人打地球人,四維文明打三維文明,當“物”的差距達到一定大的時候,“心”也無力回天。
所以說,從小學習唯物主義哲學觀點是很重要的,教員反復教導我們,實事求是,可千萬不要低估了這句話的分量。
讓我們繼續說回裕謙。
作為大清王朝最堅定的主戰派,這兩種思想在裕謙身上自然是體現的淋漓盡致,為了激勵將士,他甚至效仿項羽破釜沉舟,設置了一個“背水陣”,驅策將士勇往直前,前仆后繼。
那么,裕謙的辦法有效么?在很多書籍里,第二次定海之戰都被描繪成一個激動人心的英雄故事,定海三總兵(定海鎮總兵葛云飛、浙江處州鎮總兵鄭國鴻、安徽壽春鎮總兵王錫朋),率孤軍五千,奮力抗擊英軍萬余名(或二萬,或三萬)的圍攻,血戰六天六夜,終因寡不敵眾彈盡援絕而犧牲。
看起來裕謙的辦法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真實的情況是,第二次定海之戰只打了一天,也就是1841年10月1日。英軍從早上發動進攻,下午2點就已經結束了戰斗,只付出了2人戰死,27人受傷的微小代價。
三總兵壯烈犧牲,戰死在了自己的崗位上,他們的名字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但同時我們也應該記住一件“小事”,三總兵是在陸戰中犧牲的,而此前,包括裕謙,他們認為英軍只會開船打炮,是不會陸戰的。
戰爭講究知己知彼,對對手的了解如此淺薄,又怎能不敗呢?
定海失守后,英軍的目標直指裕謙所鎮守的鎮江。戰前,裕謙帶著文武百官在神靈面前宣誓:文武將佐,敢有受夷一紙書去鎮海一帶者,明正典刑,幽遭神殛!
直到這一刻,裕謙依然希望通過穩固“軍心”獲勝,他將希望寄予神靈,可是他并沒有想過,就算真有神的存在,那么有沒有可能不是佛祖,而是上帝呢?
10月10日,英軍開始炮轟鎮海,登上城墻指揮作戰的裕謙驚訝的發現,英國人居然不像開戰前設想的那樣進入內江作戰,而是遠遠的用大炮轟擊,英軍的大炮居然能打這么遠!
裕謙的一切戰略部署,都是基于清軍的炮能打到英軍,而英國人的炮打不到清軍設置的,直到此時,他才知道自己犯了一個多么大的錯誤。而這個錯誤低級的,讓人在可氣之余甚至會覺得可笑。
很快,重要據點金雞山失守,總兵謝朝恩戰死。緊接著,英軍又從招寶山登陸,這些傳說中“腰硬腿直”的英國人,居然可以矯健的攀巖。看到這里,裕謙絕望了。
在戰后裕謙家中的敘述中,這時的他陷入了迷惘,懵懵懂懂的從城墻走下,口中喃喃,大約走了一百多米,忽然間跪倒,朝著北方磕頭,然后縱身一躍,跳入了泮池。左右急忙將他救出,然而此時的裕謙已經只有微息,沒多久就氣絕身亡。
他完全可以走,雖然戰敗罪責不輕,但無非也就是像琦善、伊里布、奕山等人一樣,罷官免職,過一段時間又起復,繼續高官厚祿,享受榮華富貴。然而裕謙選擇了自盡,他的死不是怕被追責,而是一種絕望,深深的絕望。
他看到了兩軍的差距,那種差距大到讓他迷茫,讓他對自己從小受到的教育產生懷疑。這樣的敵人,光憑勇氣可以戰勝么?這樣的國家,真的是天朝上國么?這些夷人,真的是夷人么?
究竟誰才是夷人?究竟誰才是文明的代言人?別說裕謙想不明白,整個大清朝,似乎也沒有人能想明白。
裕謙的壯烈,是中華民族的壯烈,而裕謙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民族的悲哀。
裕謙死后,大清還有一戰之臣么?“奕”字輩的皇親國戚們,又上演了什么拙劣的演出呢?下文我們繼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