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臨海市杜橋鎮外環西路施工現場,運輸車輛來回穿梭,挖掘機運轉不停,一派繁忙景象……這是杜橋鎮項目提速的一個縮影。一棟棟廠房初具雛形,一條條生產線陸續投產,彰顯了杜橋鎮重點項目建設蹄疾步穩的良好態勢。
今年,杜橋以貫徹落實臺州市委三大牽引性抓手攻堅年活動為契機,全面推進“三優六提”行動,真抓實干、提速奔跑,全年共謀劃實施各類項目57個,總投資10億元。
“抓項目就是抓經濟,先抓項目就是抓發展。”杜橋鎮有關負責人林敏說,“我們以‘開局即沖刺’的姿態,投身項目建設攻堅戰,推動項目加速從‘規劃圖’轉化為‘實景圖’。”
聚焦產業,項目驅動發展引擎
位于杜橋鎮南工業城的臺州市森榮機械有限公司是一家汽摩配生產企業,近年來大力實施技改,光去年就“砸”進去500多萬元,今年又投入200多萬元。企業負責人陳通平說:“確實有實效,光零件精加工的效率就提升了20%,5月份訂單都排滿了。”該公司通過技改項目,4月份產值同比增長20%。
小技改撬動大效益。杜橋106家企業抓住機遇,自技改工作開展以來,平均每家企業產能提升30%。一季度,杜橋鎮民間制造業投資增速206.0%、外貿出口額增速33.5%、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9.3%,首季實現良好開局,發展態勢穩中有進。
在杜橋鎮醫化園區的東海翔集團有限公司,不僅布局休閑用品和服裝面料,還積極開拓“三農”和“大健康”領域新賽道。“我們開始從事無花果種植深加工,今年種植2000畝,明年將擴大到1萬畝。”東海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金良水說,“今年10月,首期占地5000平方米10萬級凈化車間、可實現年產10000噸的SC認證無花果飲品生產線將正式投產,目前在手訂單已超5000萬元。”
今年來,杜橋鎮以“農旅融合+產業協同”為定位,已打造23家共富工坊,年產值4000萬元,累計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3000余人,帶動人均月增收超5000元。當前,杜橋鎮80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已明確選址方向,同步推進土壤改良與灌溉設施升級,著力打造現代化農業基礎設施體系。
聚焦文旅產業,該鎮建成用好杜橋眼鏡博物館、天弘造像藝術博物館等文化IP,年引流游客4萬余人次。為推動鄉村博物館提檔升級,當地謀劃以鎮區核心地塊10畝土地為項目實施載體,支持天弘爭創浙江省五星級鄉村博物館,目前初步設計已完成。
此外,該鎮錨定新物流、現代紡織業、高端住宅等領域,簽訂了總金額20億元的招商引資意向開發協議,擴大項目儲備量,為高質量發展積蓄力量。
向新而興,重大項目拔節生長
面對“加快建設創新浙江、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要求,杜橋堅持創新驅動,聚焦優勢新興產業、傳統產業,新項目頻頻落地,多維開辟發展新賽道。
在杜橋鎮氫能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C)項目施工現場,塔吊高聳,相關維護施工正在有條不紊進行中。目前,該項目超前完成樁基施工,將于今年年底達產。作為臺州首個國外招商氫能項目,一條“制、儲、運、用”的氫能全產業發展鏈條正加速形成。
浙江通益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迪說:“項目總投資10億元,總面積97畝,為臨海的新能源產業填上一塊創新的版圖。”聚焦技術引進與國產化突破,該企業計劃申請專利超20項,已簽署超5億元意向訂單。
聚勢而上,向新求質,是杜橋優勢傳統產業煥新發展動能的密碼。
5月,位于杜橋南工業城的8.73畝工業用地被臨海市康波眼鏡有限公司成功拍得。臨海市康波眼鏡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林波說:“我們計劃建造17000平方米的10層廠房用于打造全國AI兒童眼鏡生產基地,建成后年產值8000萬元。”
該項目也是杜橋探索“工業上樓”模式的縮影,今年該鎮謀劃低效工業用地改造項目12個,到年底,50萬平方米的新廠房將在杜橋拔地而起。
為助力重大項目提速增效,杜橋鎮積極向上爭取資金要素,多渠道保障項目建設資金需求。目前已爭取專項債資金11.8億元,涉及產業發展、教育提質、城市更新等領域項目7個。
服務提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是區域發展的“軟實力”。
杜橋鎮實施生產經營單位積分制管理辦法,創新性制定“首違不罰”政策,通過柔性監管營造更加安全、優質的營商環境。今年1至4月,推動企業安全生產投入同比增加22%,事故發生率同比下降約66%。
今年,杜橋將“服務提升”突破行動作為全年“三優六提”行動的重要內容。當地高標準建成臨海市杜橋眼鏡小微創業園,集聚了百余家上下游企業,供應鏈更穩定;園區內企業共享環保處理設備,節省了一大筆支出;搭建起“鏡享未來”綜合服務平臺,吸引36位“共享人才官”遠程入駐,將北上廣創意和科研成果直接輸送到企業生產一線……
人才事關項目招引落地。杜橋鎮創新成立運營中心,為企業招才引智打開一條“全球通道”,構建起“創新研發—人才引育—成果孵化—產業化落地”的全球創業生態鏈條。
“我們專業用人缺口在80人以上,這次招聘會解了‘燃眉之急’。”在天津職業大學眼視光工程學院專場招聘會上,盈昌集團有限公司人事經理李飛平說。
杜橋還對外鏈接了22家高校科研院所,通過“實習+就業”進行精準招工,推動“政行企校”互通互融。同時,依托工匠學院,以“技能培訓+技能競賽”模式,并通過深化能級工資集體協商,實現以技提薪。
作者:朱小兵 周靜涵 聶楊波
編輯:陳佳
一審:王瀟瑩
二審:泮永翔
三審:黃元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