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熱播的古裝劇《藏海傳》,由鄭曉龍執(zhí)導,肖戰(zhàn)、張婧儀、周奇、黃覺、余男等人主演。
眾所周知,電視劇《藏海傳》的故事背景屬于架空。
無論是大雍國還是冬夏國,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
但是顯而易見,劇中的很多地方都借鑒了真實歷史。
譬如在人物角色的服裝服飾方面,就借鑒了不少明朝的服裝樣式。
另外,關于男主角藏海的名字,“藏海”只是后來面具人幫他取的化名,他最開始叫作“稚奴”。
那么問題來了,藏海的小名為什么叫“稚奴”?他的妹妹為什么叫“月奴”?
關于這一點,很多小伙伴都沒有看懂。
《藏海傳》終于明白藏海小名為什么叫“稚奴”,古漢語博大精深。
藏海的父親叫做蒯鐸,所以藏海最開始的名字,應該叫作蒯稚奴。
首先,蒯這個姓屬于比較稀有的姓氏,生活中不怎么常見。
從人物設定來看,蒯鐸是堪輿大師,精通建筑學和風水學。
這應該是借鑒了明朝的建筑學家蒯祥,編劇這里算是致敬了蒯姓的歷史淵源。
然后,“稚奴”二字何解?
稚的意思很簡單,即稚嫩,年少,幼小;
奴這個字,現在大多數都是用作貶義,不過劇中肯定不是。
事實上,奴這個字,在古漢語中相當于現在的“寶寶”、“乖乖”。
尤其是在唐代前后,經常被用作一種愛稱。
比如在歷史上,唐代的皇帝李治,也就是女皇武則天的老公,他的小名就叫“雉奴”。
唐代的著名詩人,詩仙李白的兒子李伯禽,小名叫“明月奴”;
唐代詩人白居易,他最小的弟弟大名叫白幼美,小名叫“金剛奴”;
東晉著名的美男子,“貌比潘安”中的潘安,小名叫作“檀奴”;
還有辛棄疾寫的“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中的“寄奴”。
這說的是劉宋的開國皇帝宋武帝劉裕,他的小名叫作“寄奴”。
甚至包括我們語文課本上必學的詞牌名《念奴嬌》,其中的“念奴”二字,也是指的唐朝天寶年間一位歌姬的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奴”這個字,雖然在現代漢語中基本上都是用作貶義。
但是它作為愛稱的用法,現如今依然有跡可循。
現在的部分粵語和潮汕話中,“奴”就是指小孩,屬于一種十分親昵的稱呼。
小孩子經常被叫作“奴仔”,男孩子經常被叫作“阿奴”,女孩子也經常被叫作“奴奴”。
這是因為潮汕人的祖先自古中原遷徙而來,所以潮汕話和粵語中,還保留著部分最原始的古語言。
所以在《藏海傳》中,稚奴,其實就是小寶寶的意思;
月奴,意思是像明月一樣的寶寶。
蒯家滅門案發(fā)生的時候,藏海和妹妹的年紀都太小,還沒有長大成人,所以連大名都還沒來得及取。
藏海的父母這么有文化,如果他們能看著兄妹二人平安長大,以后一定會為他們都取一個特別美好的名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