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福建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
其代表性項目囊括
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
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等
共計184人入選
上一期
我們一起感受了民間文學的魅力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
“傳統音樂”專題
感受福建文化的魅力
感受傳承人的精神
左一
從業35年,師承王健、李清和,精通工尺譜和所有17件樂器的演奏,創新性地提出簡譜教學法與圖示教學法。使“草臺班”登上三尺講臺,使原本封閉式的“口傳心授”技藝變得易學,易于傳播推廣。李阿才在官山村山前社的谷倉創辦“大吹間”,并在村部文體中心、鎮村小學音樂課堂等地,數十年如一日教授大鼓吹技藝。
圖源:長泰區融媒體中心
閩南大鼓吹、小八音,是閩南民間世代相傳的傳統音樂形式,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與藝術保護價值。小八音與大鼓吹共生共存,共用曲牌曲調,采用較小樂隊編制,使用絲竹與彈撥類、輕巧打擊類樂器,演奏出更為清新、優美、柔和的曲調,旋律多以宮、商、角、徵、羽純五度音程排列,構成五聲調式大雅之音,同時具有宮廷雅樂與民間小調的特色。
圖源:泉州市政協
其表演目前主要活躍于鄉村宗教、信俗、婚喪禮儀等民俗活動中。依據《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福建卷所載,小八音在長泰亦傳承110多年。2018年12月,閩南大鼓吹·小八音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18歲起隨父習得龍船歌,后因工作接觸并深入研究云霄縣各區域龍船歌,借鑒不同地域龍船歌詞曲特色,對傳統龍船歌詞曲進行藝術融合與創新性補充。自2014年起連續多年策劃實施端午節龍舟賽龍船歌吟唱,有效激活傳統節慶文化氛圍,強化群眾對本土非遺的認知認同;持續參與市縣兩級組織的非遺活態傳承活動,包括“非遺進校園”及各類宣傳展示展演,切實推進非遺傳承保護。
圖源:云霄縣文化館
據《八閩府志》記載,端午之時,全省各地“所在山村、數家之市,皆懸舟以待”。龍舟競渡、八閩均盛,但就龍船歌而言,云霄、漳浦二縣最為豐富。云霄縣龍舟說唱曲調和唱詞與“木魚”歌近似,又稱為“龍舟歌”或“唱龍舟”。
圖源:云霄縣文化館
每年端午期間,漳州云霄漳江兩岸民眾都會舉辦龍舟賽,而唱龍船歌是龍舟賽中的重要項目。它可激勵劃槳者奮力奪標,也可使節俗活動增輝生色,一唱眾和,十分雄壯。
從業45年,師承朱國、張在我,擅長上四管樂器,主修洞簫和二弦。編排和演奏的《把鼓樂》節目獲得福建省曲藝“丹桂獎”二等獎,并參加了中國曲藝家協會舉辦的海峽曲藝歡樂匯的演出,以及省市文藝展演。編排的南音進校園節目《直入花園》獲得福建省曲藝“丹桂獎”三等獎,《百鳥歸巢》節目也獲得參加中國曲藝家協會主辦的海峽曲藝歡樂匯參演資格,常年義務培訓、指導南音愛好者和在校大中小學生。
圖源:銅山古城
南音,是“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自兩漢、魏晉以降,貫穿唐、宋兩大朝代,中原移民不斷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并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明清時期,南音隨著海防軍隊和海絲貿易傳入東山島,在一代又一代東山南音人的努力下,不知不覺間,東山南音形成自成體系的指法、工尺譜和閩南方言唱詞。
在御樂軒南音社排練室,新學員在臺上演奏 圖源:福建日報漳州觀察
東山南音已傳唱近300年,最大的特點在于沒有受到戲曲和流行樂的影響,保留了南音最傳統的坐唱形式和唱腔最古樸的頓挫感。2007年8月,東山南音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業41年,就讀于福建省藝術學校泉州南音班,師從莊步聯、馬香緞、蘇詩詠、張真好等4位老師學習南音演唱及南音琵琶、南音三弦、南音下四管等樂器演奏。熟練掌握了南音的傳統行腔做韻、咬字吐音等各種演唱方法,形成了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的演唱風格。同時熟練掌握南音琵琶和南音三弦的演奏技法,以及南音下四管的演奏,尤其是四寶的演奏技巧更是獨樹一幟。
從業47年,師承國家級南音傳承人蘇統謀,熟練掌握南音琵琶及南音“下四管”樂器,掌握300多首的南音傳統曲目,對南曲的各管門、滾門、調式、撩拍的唱腔音樂風格有深入的研究。對傳統音樂的唱腔藝術方面有較深的研究和成就,擅長對各管門滾門的南曲進行藝術處理,注重南曲咬字、吐音、做韻,講究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準確做到“字正腔圓”的演唱方法,注重在保留好傳統南音的基礎上加以改革創新。
出生于南音世家,自小隨父學南音,1990年2月應印尼雅加達、泗水華僑之邀前往設館任教。1999年5月轉赴中國臺灣,受聘基隆市閩南第一樂團,教授琵琶、二弦等演奏技藝。2003年至今輾轉金門,先后受聘于金門金城南音社、金門縣社區大學、金門縣金沙中小學等南音社團,并在泉州浮橋仙境南音社、鯉城區泉州南音研究社等福建省內社團教習南音人才。
圖源:泉州南音樂團
泉州南音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有民間南音社團兩百多個。南音為聽眾所喜愛,并隨著歷代泉州人的足跡跨越海洋,流傳至臺灣、香港、澳門地區,以及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緬甸、越南等國家,形成一個約有五千萬閩南人口的南音文化圈,受到海外朋友及國際友人的高度贊賞,是海外僑胞和臺灣同胞維系鄉情的精神紐帶。
圖源:泉州南音樂團
2004年10月,泉州南音樂團編排了一臺南音專場晚會,在法國巴黎的香榭麗舍劇院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們演出,取得了圓滿成功。2014年2月,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的“文化中國·非遺校園傳承在行動”大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中,泉州培元中學南音藝術團的精彩演出贏得全場熱烈掌聲,向世界演繹泉州南音。
從業35年,師從蘇宗和。長期從事深滬褒歌演出,參加省、市,以及中國香港、菲律賓各地展演活動。積極開展保護傳承工作,長期為晉江深滬中心小學的學生講述深滬褒歌的傳統文化知識并傳授學生演繹技巧。2021年,組織《深滬褒歌》參加福建省曲藝丹桂獎大賽并獲得二等獎。
圖源:晉江文藝
晉江深滬褒歌盛行于清代,是山歌、茶歌、牧歌、漁歌等閩南民間小曲之一,它產生于漁民們的勞動生產之中。由于生活環境、生產條件的不同,演唱的背景和形式也有所不同,表現的歌詞內容和音樂風格也隨之而異,深滬褒歌也因此有多種不同名稱,如褒歌、相褻歌、船頭歌、扒蟯歌等。2007年,晉江深滬褒歌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圖源:泉州市政協
晉江深滬褒歌節奏明快、韻律自然,是老百姓肺腑之言,富有濃烈的漁區特色,是當地漁民生活生產和人文思想的真實寫照,也是閩南文化的一筆寶貴財富和重要的原生態資料,頗具研究價值。
從業30年,師承其父親、文枕琴的改良者、演奏家黃福安。文枕琴,系唐代“軋箏”的遺存演化,融二胡、提琴、古箏、琵琶等樂器的演奏技巧于一爐。在演奏中,黃丹丹常以獨奏、重奏或彈唱的形式,將文枕琴的音色交融于中西樂之中,充分體現出文枕琴特有的藝術魅力。她以文枕琴獨奏、文枕琴小唱、文枕琴彈唱、文枕琴小合奏、文枕琴二重奏、文枕琴三重奏等多種表演方式積極參加國際文化交流、全國音樂大賽。
圖源:莆田市群眾藝術館
獨特的樂器,賦予了文枕琴獨具個性的音色。在琴馬位下壓弦拉奏的音色,給人以古樸典雅的感覺;右手握弓伸出指頭在弦上撥奏,又如古箏般通透明亮,清脆悅耳,如流水潺潺,珠落玉盤;在琴馬位上按指拉奏,其音色又亮麗、甜美、圓潤,如絲如縷,如歌如訴,不僅有小提琴輝煌而甜美的樂音,又有大提琴的低沉而綿長,幽怨而舒緩的音色。
圖源:文枕琴
文枕琴以它獨特的音色,能拉善撥的演奏技巧與豐富的表現力形成了與眾不同的音樂風格。特別是文枕琴的大二度、小三度回旋滑音法是最典型的風格特點,這種回旋滑音效果充分表現出了文枕琴獨具一格的音樂個性。
從業36年,師從方元往等老師學習黃石惠洋十音演奏。其技藝全面,吹、拉、彈、奏集于一身,特別擅長飄笛和尺胡演奏。其飄笛運用技藝嫻熟,音域寬廣而準確;尺胡演奏弓法齊整、音色甜美、韻律明快優美,在整個樂隊演奏中,配合默契。另外,陳國通熟悉所有惠洋十音曲目和傳統的尺工譜,能在民俗活動中,根據活動不同階段的內容演奏不同曲目,用不同的演奏形式進行。
圖源:福建檔案
黃石惠洋十音古稱“十番”, 源于唐,形于宋,盛于明清,已有千余年歷史,廣泛分布于莆田市及周邊莆仙語系地區以及臺灣、港、澳地區和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莆仙籍華僑、華人集居地。十番音樂(黃石惠洋十音)于2008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圖源:福建檔案
黃石惠洋十音演奏種類繁多,曲目豐富,可分為十音演奏、十音八樂、組合演奏三種類型。演奏時,弓法齊整、音色甜美、韻律明快、氣氛熱烈,既有江南絲竹之音樂細膩婉轉的藝術風格,又有北方樂粗獷的音樂特征。
從業35年,從1988年開始,深入涵江“文十番”的發源地——涵江哆頭向李清蓮等人學習,悉心掌握了枕頭琴、四胡、碗胡、果盒胡、八角琴、小三弦、曲笛等樂器的演奏技藝,尤以拉弦樂器見長。原樣保持了“文十番”曲調緩慢、旋律委婉、清麗高雅、風格獨特的雅韻,使“文十番”演奏時而顯露出艷香芬芳,時而吐出濃濃的鄉土氣息,鄉音裊裊。
圖源:莆田木蘭溪馬拉松
莆仙十音八樂既是莆田地區傳統的民間藝民間說唱曲種,又是器樂演奏的樂種。“十音”又稱“十番”,是一種器樂、聲樂和表演的綜合藝術,“八樂”是一種較古老的民間俗樂。2014年,莆仙十音八樂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十音以涵江“文十番”最負盛名。涵江“文十番”為福建莆田涵江獨有的民間古老曲種,可追溯到漢唐時代的宮廷音樂。涵江“文十番”演奏的樂器各具特色,尤其是“文十番”所用的拍板,采用的是類似唐代宮廷音樂中由三塊以上層板相疊制成的“檀板”。涵江“文十番”曲牌曲調亦具特色,節奏徐緩,旋律委婉,詞少腔多,風格古樸優雅,保留著唐宋長歌的韻味。
從業30年,師承王渭濱等人學習食鬧音樂演奏。將樂食鬧音樂根植于群眾日常生活,應用十分普遍。楊誠熟知將樂食鬧音樂的喜慶、喪葬和龍燈音樂三大部分的全套曲牌;具有嫻熟的食鬧音樂演奏技巧和詮釋能力,主任梅花(嗩吶)吹奏,兼任二胡和打擊樂演奏;能將南詞曲藝活動和地方民間小調結合起來,開展表演活動。積極拓展食鬧音樂的社會公益性活動功能,大力宣推、保護和弘揚。
圖源:將樂縣融媒體中心
將樂食鬧音樂是在三明市將樂縣廣泛傳播的一種民間音樂,幾乎城鄉到處都有由民眾組成的食鬧班子。將樂食鬧音樂根植于群眾日常生活,應用十分普遍,在逢年過節、迎神賽會、老年壽誕和結婚生子等喜慶場面,以及節慶舞龍等民俗活動中曾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將樂傳統食鬧樂隊經典曲牌錄制 圖源:將樂縣文化館
將樂食鬧音樂給本地百姓帶來娛樂生活的同時,也成為音樂熏陶、傳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它是福建民間音樂中獨特的品種,形式與內容均有其顯著的特征,因其是地方民俗基礎上逐漸形成的,故而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
假如你來到福建
會驚奇地發現
這里的光從不曾熄滅
只是換了種方式在煙火里生長
傳說中的非遺并不遙遠
就在日常里跳動著
它們不是世界文化遺產里的冰冷坐標
而是“活著”的“東方精神”
后面,我們將會繼續與各位一起
感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匠心”
品味福建非遺蘊含的歷史和文化傳承
福建省旅游發展集團
fjlygroup
暢游八閩平臺
cybmflxx
廈門文旅
漳州文旅
綠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時福建
ssfj2023
轉載請標注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