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蘇非宣 記者 高達)據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消息,國家級非遺項目吳歌(白茆山歌)代表性傳承人陸瑞英于5月24日下午逝世,享年94歲。陸瑞英一生致力于白茆山歌與民間故事的傳承,被人親切地稱為“故事奶奶”。
陸瑞英1932年生于江蘇常熟市,家境貧寒,自幼孤苦。6歲起陸瑞英由祖母撫養,家貧無力供讀,她跟著祖母學紡紗。祖母在紡紗時講述的民間故事與山歌,成為她最早的藝術啟蒙。后跟隨村中長輩外出務農,在田間地頭學唱山歌。除了祖母,陸瑞英的姑姑也會唱山歌、講故事,奶奶和姑姑就是陸瑞英最初的老師。此外,鄰居費巧明、費亞星、費大大、費德興都會唱山歌,費家沒有田,每天出去打工,陸瑞英追著他們學唱山歌。春去秋來,陸瑞英不僅成了蒔秧能手,還練就了一副“金嗓子”。
僅讀過半年私塾的陸瑞英記憶力驚人,自行收集整理數千首傳統山歌與故事。此后她在務農、擔任村干部期間,堅持向群眾講述故事并搜集新素材,豐富自己的民間故事,足跡遍及鄉野。其故事題材涵蓋神仙傳說、生活寓言、歷史人物等,語言生動幽默,善用方言韻律與手勢增強感染力。只要是別人給她講過的故事,她都能牢記在心?;貋砗?,她對聽來的故事琢磨推敲,并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修改和整理,然后講給四鄉五鄰的群眾聽。這些故事都來自生活。她既講故事也聽故事,許多鮮活的民間故事就是這樣積累下來的。陸瑞英是名副其實的從田埂上走來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1958年,江蘇省文化廳與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專家到白茆收集整理白茆山歌,她積極配合,發起新民歌運動,并組織山歌隊把山歌唱到了田間,融入了生產。1995年白茆山歌館成立后,她定期駐館傳教白茆山歌;2007年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吳歌)代表性傳承人,并在白茆中心小學開設“陸瑞英奶奶山歌傳唱班”。2016年,其吳歌記錄工程歷時一年完成系統性采錄。
由于天天唱、日日唱,陸瑞英把嗓子唱啞了,于是改講民間故事,因為記性好,她能一口氣講200多則故事。2007年,匯集了她130首山歌、80多個故事的《陸瑞英民間故事歌謠集》出版,時年76歲的陸瑞英還走上北大講臺,用吳儂軟語給北大師生講民間故事。2009年,常熟電視臺開設《陸瑞英講故事》欄目,整整4年,陸瑞英總共講述了488則民間故事。2009年,《陸瑞英民間故事歌謠集》榮獲“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2015年,陸瑞英喜獲“江蘇省藝術貢獻獎”。
雖然年歲已高,但陸瑞英依舊耳聰目明,思維敏捷,活躍在鄉村、工廠、學校,給工人講故事、教學生唱山歌,為白茆山歌和民間故事的傳承發展而忙碌。她帶出了閔月娟、王美琴、孫妙林等一大批優秀的山歌手,向著“生命不停息,傳唱不間斷,歌聲傳四海,弟子滿天下”的方向不斷努力。她有一個關于非遺傳承的心愿:“我的歌謠集里面收錄了130首山歌、80多個故事,但我肚子里還有400多首山歌、400多個故事,還有兩本書的資料,希望有人能幫我整理出來。”
陸瑞英的一生,講述故事,傳承山歌,而她傳奇的人生,也終將被代代傳頌。
圖片來源: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