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陳遠揚
5月25日,由中宣部主辦的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正如火如荼開展。四川館主展館內,資陽濛溪河遺址“實力出圈”,成為眾多參觀者目光的焦點。
展覽現場。(資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作為全國最高規格的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本屆深圳文博會吸引了來自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305家海外展商線上線下參展,110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專業觀眾線上線下參會。
走進資陽濛溪河遺址展示區,“我是花椒樹,六萬歲,來自濛溪河”的趣味標語引人注目。在綠色花椒樹裝飾的映襯下,玻璃展柜內陳列著9件來自濛溪河遺址的出土文物,帶劃痕的橡果、刮削器、刻劃痕石塊、木器、核桃、花椒、接骨草等,靜靜訴說著遠古的故事。這些文物仿佛是時光的鑰匙,帶領現場觀眾穿越時空長河,近距離感受遠古人類的生活印記,引得參觀嘉賓紛紛稱贊。
另一款安岳紫竹觀音石窟主題冰箱貼同樣在展會上備受青睞。其樣本幾乎被參會客商搶購一空。冰箱貼均由C空間團隊利用自采的高精度數字模型等比例還原制成,完整重現了摩崖石刻精美典雅的神韻,讓藝術瑰寶以小巧精致的形態走進大眾視野。
資陽濛溪河遺址為何能在國際性展會上占據一席之地,且影響力持續攀升?答案背后是其無可比擬的學術與文化價值。4月24日,四川資陽濛溪河遺址群成功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特殊的埋藏環境和重要的遺跡價值備受考古界關注。
2021年9月,沱江支流濛溪河畔的一場洪水,讓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和雁江區交界處的五一水庫河床驚現烏木與動物化石。
據了解,資陽濛溪河遺址是繼“資陽人”遺址、“鯉魚橋”遺址后,資陽市域內發現的第三處重要古人類遺址。濛溪河遺址群距今10萬—5萬年,發現數以萬計的石器和動植物遺存,是舊石器時代“百科全書”式的重大發現。它填補了現代人類特別是東亞現代人起源演化階段的多項空白,完整展現東亞早期現代人資源利用、生存行為和認知表達的獨特性與復雜性,是對東亞現代人類起源演化研究的系統性重大突破,為東亞甚至全球早期現代人類演化研究提供具有獨特價值甚至部分唯一性的系統新材料。
資陽元素在文博會上的“出圈”,不僅是一次文化的精彩亮相,更是資陽文化傳承保護實力不斷升級的生動寫照。近年來,資陽以創新為筆、以傳承為墨,在文化保護領域頻頻發力,加強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在濛溪河遺址考古挖掘持續推進的同時,安岳石窟數字展示中心作為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數字科技與文物保護,將1000余處摩崖造像的千年風華轉化為可觸摸、可交互的沉浸式體驗,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從遠古遺址的保護性挖掘,到數字科技的創新性應用,資陽正以別具一格的“資”態,讓沉睡的歷史“活”起來,讓古老的文化“潮”起來,不斷推動資陽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