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多地氣象預警頻響,暴雨降溫正撞春耕關鍵期。
東北地塊剛掀地膜,冷雨一澆怕返霜;南方稻田正拔節,大風壓苗可咋整?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可老天偏在出苗時甩臉色,愁壞了地里的莊稼把式。內蒙古通遼的老張盯著陰云直嘆氣,剛播的玉米種子最怕低溫泡湯。
農技站老李騎摩托冒雨進村,車把上掛著“防倒春寒手冊”敲開農戶門。“老輩人看云識天氣,現在手機上能看逐小時預報,各有各的用。”他掏出平板電腦劃給大伙看,未來48小時降水帶正好壓著華北播種區。
玉米地得提前挖滲水溝,大豆田要備秸稈覆蓋,這話讓圍觀的人直點頭。可豫北的王嬸犯嘀咕:“咱往年用草木灰撒根防爛苗,今年還中用不?
”老李笑著拍肩:“土辦法打底,科學補漏才保險,草木灰拌復合肥,防濕又補肥。”南方菜農更揪心,廣東雷州半島正收圣女果,臺風外圍云系帶著狂風暴雨殺來。
湛江的陳叔連夜帶著兒子捆竹竿,給番茄架再加兩道橫檔,塑料布邊角壓上沙袋。“去年臺風掀了三個大棚,今年說啥也得讓苗子挺過去。”他抹著汗說得堅定。
氣象屏顯全國春耕進度,東北完成60%、華北過三成,偏偏此時天氣玩變臉。
有經驗的農戶發現,這兩年極端天扎堆,播種期得跟著天氣預報靈活調。“以前按節氣種地準沒錯,現在得把手機天氣預報當新‘老黃歷’。
”山東壽光的菜農老趙說。農業農村部的通知剛到鄉里,要求各地農技員下沉,一對一盯緊防災關鍵期。可問題來了,小散戶沒大棚咋辦?
西北旱區水窖蓄水夠不夠抗這場連陰雨?
這里留個心,文末會說不同規模農戶的應急招,接著看眼下該咋干。
江淮地區正育秧,綿綿陰雨易滋生病害,老把式們想起“甩盤晾根”的土招。配合農技站開的惡霉靈藥劑,一傳統一科學,給秧苗上了雙保險。我個人覺得,老經驗是咱種地人的傳家寶,科學技術就是給家寶鑲金邊。
就像陜西果農給獼猴桃園蓋防雹網,網下還鋪著祖輩傳的秸稈保濕,兩不誤。
數據顯示,提前3天落實防災措施的地塊,減產風險能降40%以上。
河南周口有個種糧大戶,靠手機APP盯著雷達圖,精準避開三次強降雨帶。他的秘訣是:“把天氣預報當‘軍師’,該搶收時連夜干,該補苗時別拖延。”但也有農戶犯難,家里青壯勞力外出打工,就剩老人小孩咋抗災?
村里的互助組這時候顯身手,你幫我家蓋大棚,我幫你家挖溝渠,鄰里搭把手。
眼下最緊要的,是趁雨前趕緊給麥田追拔節肥,雨后松土防板結。大棚種植戶注意,暴雨時要留頂部通風口,別讓熱氣悶壞苗子,這是血的教訓。
東北防霜凍得準備煙熏堆,南方防臺風要檢查壓膜線,細節決定收成。還有個關鍵沒說透,不同作物受災后的補救黃金期不一樣,得記準了。比如玉米苗受澇24小時內要清淤,大豆葉面被雨水砸傷得及時噴營養液。
這些細枝末節,農技站的明白紙寫得清楚,趕緊去領一份別嫌麻煩。
最后說行動清單:現在立馬做三件事,清溝渠、查農具、聯系農技員。
拿不準的農活別硬扛,鄉鎮農業服務中心電話24小時在線,打過去不丟人。天氣無常人有常,把老輩人的土辦法和現在的科學經揉一塊兒,心里就有底。
記住,咱種地人不怕天難測,就怕不準備,提前動起來,收成就穩當。
這場和天氣的較量,咱靠經驗更靠腦子,日子肯定能像飽滿的麥穗,節節向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