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晚,全球首個以人形機器人為參賽主體的格斗競技賽事——《CMG世界機器人大賽·系列賽》機甲格斗擂臺賽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拉開帷幕。這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目中心、浙江總站及技術局聯合主辦的賽事,不僅標志著人形機器人競技從實驗室走向大眾視野,更成為我國機器人產業技術迭代與市場推廣的里程碑事件。
鐵甲鋼拳對決,AI策略決勝
當晚,來自不同領域的四支戰隊操控宇樹科技自主研發的G1型人形機器人展開角逐。這臺身高130cm、體重35kg的機器人,搭載深度相機實現180°廣角視野,具備快速恢復平衡和自主起身能力,其電池續航達2小時,最高移動速度達2米/秒。在競技賽環節,四支隊伍操控的宇樹科技G1人形機器人展開激烈對決。這些機器人佩戴紅、粉、綠、黑四種顏色的護具及拳套,在擂臺上展開“佛山無影腳”“勾拳膝踢”等高難度動作。最終,由操作員陸鑫操控的“AI策算師”機器人憑借精準的算法決策與靈活的機動性,以總比分優勢擊敗對手,成為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拳王”,斬獲“格斗之星”稱號。
國產機器人展現硬核實力
本次賽事所使用的機器人全部采用國產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以冠軍機器人“AI策算師”為例,在真人選手手動、語音及體感遙控下,施展了直拳刺探、左右勾拳、上勾拳、組合拳、前踢、左右側踢、膝踢、閃避、跌倒起身等復雜動作,總體展現出較強的穩定性、平衡性和敏捷性。比賽中,四臺宇樹G1機器人通過實時協同與精準打擊,展現了國產機器人技術在運動控制、環境感知與決策算法上的突破。
賽事采用積分制,共3回合,每回合2分鐘。擊中頭部、軀干為有效擊打,手部動作有效擊打計1分,腿部動作有效擊打計3分。倒地一次扣5分,被擊倒8秒內無法起身則扣10分,本回合結束。這一規則設計既考驗機器人的硬件穩定性,也對其算法策略提出極高要求。
從“技術秀場”到“產業引擎”
《CMG世界機器人大賽·系列賽》的舉辦,不僅是一場科技盛宴,更折射出我國機器人產業“以賽促產”的戰略布局。據主辦方透露,本次賽事所使用的機器人全部采用國產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從硬件設計到算法優化均由國內團隊完成。宇樹科技作為合作方,其人形機器人G1在比賽中展現了卓越的穩定性與靈活性,能夠在復雜對抗中快速恢復平衡并自主起身,技術指標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高曝光度賽事不僅能提升行業關注度,更可成為檢驗技術落地能力的“試金石”。
同時,這場《CMG世界機器人大賽·系列賽》展現了從競技到產業的“破圈效應”,不僅聚焦格斗競技,還延伸出機器人足球、籃球等賽事,形成“科文旅”融合的體驗場景。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科教頻道全程直播及新媒體宣發,賽事不僅展現技術成果,更成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生動教材。
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已成為中國機器人賽事的“爆發年”。從北京人形機器人“半馬”到無錫首屆具身智能運動會,再到深圳擬年底舉辦的“眾擎機器人自由格斗賽之‘機甲拳王’”,各地正通過高規格賽事推動技術落地。業內專家呼吁,賽事設計需進一步多元化,例如引入復雜環境模擬、多機器人協同等場景,以檢驗技術實用性,推動產業向“技術-場景-市場”的閉環發展。
此次杭州賽事的成功舉辦,不僅驗證了國產人形機器人的技術成熟度,更揭示了機器人競技的商業化潛力。隨著北京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等賽事的陸續推出,中國正逐步構建覆蓋格斗、長跑、球類運動的綜合性機器人賽事體系,為機器人技術從實驗室走向日常生活搭建橋梁。
正如賽事組委會所言:“機器人競技不僅是技術的較量,更是人類對未來生產生活方式的探索。”在這場“AI策算師”加冕的擂臺賽背后,是中國機器人產業以賽促產、以賽促研的堅定步伐。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與賽事體系的完善,人形機器人或將從“格斗擂臺”走向更廣闊的應用場景,成為人類生產生活的得力助手。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