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怎樣的新車才能符合大多數消費者的需求?在這個光怪陸離的汽車時代,再強大的汽車企業都會反復思考這個課題的答案。隨著電動化轉型深刻影響著中國車市的發展,研發主打節能、省錢的汽車成了大多數企業的選擇。
一時間,2025年所涌現的中/大型帶雙動力的家用SUV,可以說歷年來最多的。不僅如此,領克900、昊鉑HL、深藍S09、樂道L90等接連上市或亮相的新車,售價上勢必是一個比一個低。
按現有的市場趨勢來說,我們很清楚,車企希望借此類車型站住核心市場的決心。畢竟當理想、問界等前輩已經給所有人樹立了一個熱銷的榜樣,誰都想沿著同樣的路賣類似的車,掙好掙的錢。但話說回來,難道中國車市就只能以這樣一個狀態下去了?
上個星期,車圈最大的事無疑是小米第二輛車YU7的正式亮相。盡管在小米的規劃中,YU7既不公布售價,也不接受預定,但僅僅是亮相這么件事,幾乎讓整個汽車圈,數碼圈沸騰了。當然,相比產品力的討論,大量有關小米YU7造型設計的爭議,成了人們爭相跟蹤的話題。
在此,無論外界得出了一個怎樣的結論,我相信,小米YU7的出現至少不再讓車市顯得那樣無趣。誰說,在經濟大環境不好的前提下,中國用戶只想要一款毫無性格的奶爸車、買菜車或是通勤車?
混動才是新能源的未來
此時,隨著小米YU7的亮相,工信部第395批新車目錄也呈現在了我們面前。和往期一樣,大量新車的提前曝光就是在給市場提前預了下熱。
技術路徑上,不用多說,隨著純電車市場的銷量增速放緩,取而代之的一定是,插混、增程新車的接連出現,再次迎合著新的消費趨勢。
而這一期的新車公告中,包括東風風神L8、榮威M7 DMH、捷途山海L7 PLUS、捷途X90 C-DM、別克GL8陸尊PHEV、猛士M817等一系列車型,均將混動作為了主要賣點。
眾所周知,不管新能源的轉型會如何發展,現在的車市就是插混/增程車型的天下。而經過這兩年的洗牌,這個市場的絕對王者也非此類車型莫屬了。當然,在20萬元以下的市場,無論是轎車,還是SUV,比亞迪就是憑借大量的新車和價格優勢牢牢掌握著市場的主導權。
如果非要從對手中挑出個能打的。我看,也就吉利有點希望。在銀河系列想明白,與其用技術優勢拉高優勢,其實極致的成本壓縮才是生存王道后,星艦7、L6等主打性價比的車型,就是阻擊對手的一個預演。如今,隨著星耀8的上市,銀河A7 EM-i的出現,想必更是如此。
只不過,單就比亞迪目前在DM技術上的投入和成本控制,以及其用戶口碑上的積累,只要大環境不變,混動市場的格局就不可能會出現根本性的改變。比亞迪一家獨大,看著口氣很大,但這就是現實。
而同樣,在高價的增程車市場,縱使問界來勢洶洶,誰能想到,理想的市場地位依舊牢不可破。L6/7/8/9的產品再過同質化也不妨礙,其在20~50萬這個價格帶,逐一將潛在用戶拿捏住。
中國消費者到底需要怎么的產品?這兩年,車企總是對這一提問,拿出了很多方案,但到了今天,似乎終端市場所能傳達出的信號,總結下就是,用戶不求個性化、不求品牌高溢價、更不求一切只在于情緒價值的產品點,一款實實在在講究家用屬性的產品才是中國消費者所在乎的。
2024年,中國插混車型銷量增速達80%,增程式更以103%的增速碾壓純電。到了2025年,兩者在新能源市場占比接近50%。理想、問界、深藍等品牌憑增程式技術,月銷量輕松破萬,更是在告訴市場,這個趨勢還會繼續保持下去。
得此信號,我們很理解,眾多車企是那么積極地向這個市場投放海量新車,但還是那句話,當這個市場被為數不多的頭部實力完全把握住,后來的大多數新車,幾乎注定了會成為新一輪市場競爭下的炮灰。
“造消費者認可的車”是門學問
好了,有關技術路線的選擇也沒什么好說的了,家家都有著自己該走的路。回到文章一開始由小米YU7引出的話題。都說,在新的設計思路下,如今的中國車市,現在任何一款擺在消費著面前的新車,都應該有著充分的自我性格和原創設計。不僅如此,對比同類產品,習得設計精髓的中國汽車一定能體現出很高的水平。
但說實話,也不知道是不是工信部證件照拍攝的角度問題,要想從第395批新車目錄中,找出些足夠符合大眾審美,至少要和好看沾點邊的車型,該說不說,還是挺難的。
先前,小鵬官方曾發布過全新P7的官圖。在所有人眼里,在初代P7給人留下一個極好印象的前提下,全新P7還是以小鵬對于設計的理解給出了一個不錯的革新之作。
即便在工信部的素顏照下,這款新車依舊有著極強的辨識度,且很具有設計前瞻性。在大多數從業者眼里,這都是一款上乘的工業設計作品。
但除此之外,撇開吉利銀河A7 EM-i、東風風神L8少數幾款在設計上并不犯錯的中庸車型不談,大量出現在中期改款車型上的品牌設計,實屬難繃。大面積直瀑式前臉設計,早早就過了此類設計的保鮮期,依舊會以一個十分猙獰的樣子出現在人前。
同時,一些不知所謂的全新封閉式前臉設計不僅和現有車型毫無關系,在整車設計的協調度上都不如初版來得出色。
的確,對于汽車設計的好壞,每個人所給出的判斷永遠都是主觀且不具系統性審視標準的。但我想說的是,在這個競爭如麻的時代下,“好看”一定是一款熱銷車型必須具有的屬性。
而一年來,從小米SU7到小米YU7,關于設計上的爭論就沒停過,也大有從業者都會將小米和眾泰之流放在一起。實則,在中國這個偌大的汽車消費市場,設計上的認可一定要伴隨企業自身在技術、在品牌乃至整個體系上所建立的優勢。
在2025年世界品牌莫干山大會上時,李斌說了一句“我致敬了奔馳、寶馬、奧迪、保時捷,但沒抄襲你們”,贏得了場下一片叫好,其中的隱喻我們不做多解讀,但回想起,在生態體系的建設上,包括小米汽車在內,任何一個深受當下消費者喜愛的車型,哪有是僅憑設計說話的?
新能源車的市場份額一路在飆升,都已經不知道多久是超過50%的市占率了。奈何,相比那些出圈的產品,還有多少帶著企業深切期待的新車一個月賣不到1000輛?甚至在輿論場都難以贏得一絲關注?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170582785491197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170583632740707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170584672927783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170585570770991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170586321289423
說到底,造車始終是一門生意。中國汽車需要站到世界的舞臺中央向強者宣戰,孤芳自賞是不可取的。在新的消費觀下,當很多年輕人對汽車產業的過去提不上興趣,就意味著,想方設法取悅消費者一定是最重要的。而這就是現實,沒什么好爭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