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仲呈祥
話劇《買河村的七月》劇照。 資料圖片
以往的戲劇舞臺上,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作品不在少數。想要從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需要創作者以推陳出新的勇氣,擺脫敘事套路,在新的高度上追求思想性、藝術性和時代價值的兼備。由山東省話劇院出品、翟曉蜚核心創意并導演的原創話劇《買河村的七月》,就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故事發生在黃河邊一個叫買河村的村莊。村中心小學代校長、26歲的林七月“意外”被村民選為村搬遷組組長。面對接踵而來的搬遷難題,“趕鴨子上架”的林七月憑借內心的坦蕩和正直贏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并最終抓住國家大力建設黃河生態廊道這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助力買河村完成美麗蝶變。
從劇名不難看出,林七月是該劇主要的人物。導演將自身對鄉村振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的思考,融入林七月的戲劇語言中,結構在林七月的戲劇行為里,從而達到“見人即見劇”的藝術效果。
為什么不是“什么人都不怕”的村長、不是“從不得罪人”的村支部書記、不是德高望重的四叔,而偏偏是林七月這個“丫頭片子”當選搬遷組組長?答案就在劇中。作為校長,林七月頻繁接觸村里的孩子,內心善良而敏感的她看出了買河村孩子的眼睛不似城里孩子那般“靈動”。為了讓村里的孩子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為了讓他們的眼睛閃現出光彩,買河村的改變勢在必行。變則通,不變則壅。林七月“想變”,是源自于對家鄉買河村現狀的不甘心與不認命,源自于一個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信念;林七月“敢變”,是因為有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林七月“能變”,是有古往今來的歷史經驗作為參照——當年因黃河改道沖出來的一塊地,買河村人偏在此安身立命、繁衍生息,其噴薄的生命力延續至今。通過塑造這樣一個“想變、敢變、能變”的林七月形象,作品實際上對改革創新的精神予以深情禮贊。
劇中另一主要人物肖朗的塑造也可圈可點。作為“縣遷建工程指揮部環境規劃專家組”外聘專家,初到買河村的肖朗在和村民的交往中,在土地測量等問題上多少顯得有些不近人情。林七月帶肖朗去家里吃包子,引導肖朗走進買河村人的內心世界——搬遷不積極不是要和政府對著干,而是村民對未知的生活缺乏信心。在林七月的影響下,肖朗身上增添了更多溫暖的底色。無論是在買河村新開的“161”咖啡屋義務當起咖啡師,還是一頓能吃6個蕓豆排骨包子,這些生動的細節足以說明,肖朗已從最初和這個村子、這片土地格格不入的“外人”,轉變為俯下身子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村里人”。
集約化種植人人受益,綠色經濟帶動產業振興,買河村更光明的發展前景最終促使村民們放棄對舊生活的依賴和留戀,吸引他們去試一試、闖一闖。而鄉村全面振興這一宏大敘事也最終通過一眾村民的思想轉變和情感升華,以一種看得見、聽得懂、接地氣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我想把買河村的故事變成萬花筒中的一幅幅畫片,誠實真切地表達他們用心過日子、期盼過上好日子的愿望……”誠如導演所言,《買河村的七月》并非一部以激烈的戲劇沖突和復雜的矛盾見長的話劇,它如同一部節奏舒緩但妙趣橫生的抒情詩,自始至終蕩漾著生活的濃濃詩意。
舞臺呈現上,導演打破傳統話劇舞臺多以“大段落幕式”“橫向調度”為主的特點,利用360度旋轉舞臺,采用全開放、多向調度結合、不切光、無場次的形式,借用主觀視角和電影化表達,如同“萬花筒”般呈現流暢、靈動的戲劇人物和情節。“序”和“結尾”中遠古祭河場面的設計,將黃河與黃河人、歷史與當下緊密相連,鏗鏘有力又略帶蒼涼的“懸鼓調”似從歷史深處傳來,既展現了買河村人始終堅守傳統、眷戀故土的精神血脈,又傳遞出他們如同奔涌的黃河水一般永遠向前的決心和信念。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7日 20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