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林超 張佳】“隨著韓國大選臨近,首爾的華人在日益增長的敵意中‘保持沉默’。”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韓國部分極右翼團體和媒體近期大肆炒作反華議題,煽動民族主義情緒,讓在韓華人非常擔憂。報道稱,從有關“選舉干預”的不實指控到對所謂“欺凌外交”的抱怨,“中國已成為(韓國)最受歡迎的政治出氣筒”。很多華人為了正常工作生活以及保護自身安全,選擇了低調應對和保持沉默,但沉默似乎不是長遠之計。
今年4月,韓國極右翼人士在一場示威活動上手舉美國國旗 韓聯社
今年4月,數百名韓國年輕人在建國大學附近的中國美食街進行示威游行,他們手舉韓國國旗和反華標語,對中國餐館的店主和職員高喊“滾出韓國”等侮辱性口號,并與部分中國人發生肢體沖突,導致一名中國人被送進醫院。一名中餐館職員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她在韓國生活十幾年,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下,她即使是和中國顧客交流,也盡量使用韓語,避免讓周圍的韓國顧客知道她是中國人。
《南華早報》報道稱,有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在韓居民只因在地鐵上用普通話和家人通話,就被韓國人惡意推搡。一位居住在仁川的中國籍居民李某表示,她的孫女今年剛入讀韓國的一所小學。她聽說,如果孩子在花名冊中使用中文拼音的名字,那么孩子被點名時很可能會受到其他同學的嘲笑,這讓他們全家人在孩子入學前就感到焦慮。
除了現實中的壓力,社交媒體上的假新聞也令華人感到受傷。據《亞洲日報》報道,今年3月,在韓國延世大學的論壇上,12名韓國學生發布題為“請加入反彈劾簽名運動”的帖子,其中包含所謂的“中國人操控選舉”“中國間諜滲透”等內容。韓國部分社交平臺還流傳著“中國留學生在韓國大學入學時享有特殊優待”的謠言。上述情況都導致中國留學生在韓學習生活的壓力上升。
《環球時報》記者還注意到,4月下旬,首爾人流量最大的地鐵站之一景福宮站出現了一條寫有“中國留學生是潛在間諜”字樣的橫幅,雖然后來被韓國警方撤下,但還是在網上被廣泛傳播。一名在韓中國留學生對記者表示,現在韓國最反華的人群就是與她年齡相仿的年輕人,所以她和朋友們在學校和韓國學生接觸時都比較小心。
社交媒體上的假新聞也令華人感到受傷,圖為韓國街頭 資料圖
韓國國內反華情緒從何而來呢?《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觀察到的現象是,即使是語言能力過關、學歷背景光鮮的外國人,只要來自發達國家以外,在韓國就會成為受歧視的“二等居民”。此外,在韓國社會少子老齡化加劇、從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吸引勞動者的背景下,一些韓國人認為是外國人“搶走了工作”。小林是中國名校畢業的韓語系學生,在首爾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上班。前不久,他借公司的商務車接送客戶,并把車停進公司大樓地下停車場,結果被值班的韓國大爺以占用太多位置為由轟了出來。可小林之前看到過韓國同事把這輛車停在地庫,并沒有被找麻煩。
《韓民族日報》認為,韓國前總統尹錫悅和執政黨國民力量黨的部分極端支持者蓄意擴散反華情緒并炮制假新聞是近期韓國社會上反華情緒有所上升的重要原因。尹錫悅去年12月發表對國民談話時故意散布“厭中陰謀論”,宣稱“中國人用無人機拍攝美國航母和韓國國情院,中國太陽能設備破壞韓國森林”,并以此作為戒嚴的正當化依據。部分極端人士還以保守陣營的YouTube頻道為平臺,“成體系”、“有效率”地炮制和傳播反華言論。延世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趙文英(音)表示,韓國這種極端思想在就業不穩定時期與數字技術相遇,使生產反華內容成為一種產業,與利用反華情緒的政治勢力相結合,從而出現“失控性爆發”。
對于上述問題,韓國國內也出現了反思聲音。《韓民族日報》近日刊文稱,在世界局勢愈發混亂的背景下,韓國更應將中國視為合作伙伴,而非排斥對象。包括已成為韓國社會不可或缺成員的中國朝鮮族在內的中國公民,理應成為團結的對象。韓國《每日經濟》3月發表評論文章稱,對中國進行指控是危險和愚蠢的行為,總有一天韓國會因為對中國的不當懷疑和厭惡付出代價。
有在韓華人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希望韓國部分極端勢力能夠停止此類政治炒作。一位韓國學者告訴記者,韓國國內反華情緒上升令人痛心,不過目前出現的過激行為仍集中于少數極端人群中。韓中兩國是重要的鄰國和伙伴,理應發展好兩國關系,不應讓這些雜音損害中韓友好民意基礎,甚至影響到兩國互利合作大局。
中國和韓國國旗 資料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