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983年5月27日,中國自主培養的首批博士畢業,掀開了新中國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嶄新篇章。這不僅是中國高等教育體系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更意味著中國擁有了自主培養高層次科研人才的完整能力,具備了此后數十年中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穩得住底盤、沖得破壁壘”的深層密碼。
1983年5月27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內舉行了新中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大會。會場里,上下兩層坐滿了各個高校的教師和學生。下午3時,學位授予儀式開始,我國自主培養的18名博士從中央領導手中接過紫紅色封面、印有金色國徽的博士學位證書。
中央領導向博士生導師之一的谷超豪提出尖銳的問題:“我們國家培養的博士,和國際上的水平比起來怎么樣?”
據在場的人回憶,谷超豪篤定地回答:“可以達到國際水平。”
40多年后,當時的18位有志青年已經成長為院士、校長、國家級教學名師,并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學生。據《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我國博士生數量已經達到15.33萬人。
新中國首批博士學位獲得者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合影
來源 | 中科院之聲公眾號
博士制度的建立
1978年,“科學的春天”來臨。我國高等教育的春天也悄然開始。在3月18日舉行的全國科學大會上,胡寧等一批中科院學部委員向國家提交了一份提案,提出1964年與1965年入學的研究生中有一批人才,他們在特殊年代未完成學業,恢復研究生招生把他們排除在外實在可惜,希望能放寬年齡限制。
提案交上去并沒有馬上得到回復,但是研究生招生年齡限制的口子,卻很快如他們所愿打開了。
同年4月份,距離研究生報考的最后期限僅剩幾天時,因年齡限制而無法報名的學子們迎來了一個好消息:研究生報考年齡放寬到40歲,64級、65級研究生不受年齡限制。
5月5日,63500名考生走進考場,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
能通過研究生入學考試的人少之又少。當年,全國共錄取了10708名研究生。當時錄取的研究生不分級別,沒有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之分。
博士對于當時的考生來說是一個十分陌生的名稱。首批博士之一的馬中騏回憶:雖然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博士”這個詞,也知道它代表的榮譽,但“博士”并不在中國的教育評價體系內,他也就從未想過自己能成為博士。
當時,我國還沒有自己的學位制度,研究生就是最高學歷,很少有人明確學歷和學位的區別和意義。
其實,在新中國成立后,教育界、科學界曾經兩次嘗試建立學位制度,但都因種種原因被擱置。1979年,建立學位制度的契機再一次來臨。吳本廈是《學位條例》的起草人之一,據他回憶,建立學位制的提議由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胡喬木提出,鄧小平馬上在他的報告上作了批示。剛剛擔任教育部部長的蔣南翔,接手的第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起草學位條例。
1980年2月,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建立。條例從1981年起實施。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科技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成為首批試點單位,開始培養博士。
《人民日報》1983年5月27日刊登的報道18位博士的版面
來源 | 中科院之聲公眾號
博士生的培養
馬中騏、謝惠民、黃朝商、徐功巧、徐文耀、白志東、趙林城、李尚志、范洪義、單墫、蘇淳、洪家興、李紹寬、張蔭南、馮玉琳、童裕孫、王建磐、于秀源,作為我國自主培養的第一批博士,這18個名字早已為人熟知。
1982年4月5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出了《關于進行博士學位授予工作的復文》,同意對個別學術水平較高的研究生進行博士學位的課程考試和論文答辯。1982年2月至1983年5月間,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等8個學位授予單位進行了授予博士學位的試點,共授予博士學位18個。
首批博士生的培養導師大家云集,如數論學家潘承洞、理論物理學家胡寧以及數學家谷超豪等。
“博士在科學上應該有所創造,博士論文應該達到世界上比較高的水平,當時我就是按照這個標準來要求學生的。”谷超豪曾說。
談起老師,洪家興記憶猶新。他說:“在學術的道路上,谷超豪帶著大家探索、開路,種種創業之初困難的事都由谷先生做了,而在找了一條通往金礦之路后,他就把金礦讓給跟隨他的年輕人去繼續挖掘,自己則帶著另一批年輕人去尋找另一個金礦。”在擬線性雙曲型方程的研究上是這樣,在混合型偏微分方程方面也是這樣,谷超豪開山之后,就交給洪家興等去繼續探索。
回憶起導師胡寧,馬中騏同樣感佩。每周,老師都要聽一次他的科研匯報。“胡先生沒有一點架子,聽我匯報時都是相互探討的姿態。如果他說得有什么不對,我當場就爭辯,他會說:‘嗯,你說得對,我收回。’”
每位博士的成果凝聚的不只是一位導師的心血,而是多名專家共同培育的結果。
洪家興說,當時除了谷超豪,復旦大學的李大潛、陳恕行等數學家也給自己很多指導。而他的導師谷超豪,也給了馬中騏學術上的指導。馬中騏的博士論文題目,用到了谷超豪創造的一種研究方法,為此,他兩次前往上海向谷超豪請教。
新中國“第一號”博士學位證書
來源 | 央視網
追憶往昔時,馬中騏頗感自豪地說:“我們選拔出來的第一批博士,都不含糊。我們現在能交上的答卷,證明了我們國家有能力培養人才!”
審核專家: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艷明
參考文獻:
[1]18→N!新中國首批博士誕生記[OL].中國科學院大學,2023-05-27.
[2]一個共產黨員的數學人生——谷超豪傳[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01.
[3]中國博士誕生記[N].北京日報,2013-10-22.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