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報道
編輯:Aeneas
【新智元導讀】手握兩篇頂會一作的亞洲碩士,GPA 3.3,申請到全球TOP 20博士項目,有多大可能?發帖后,大牛們紛紛現身支招了,一句話總結:只要成功進入實驗室發paper,再弄到大佬推薦信,一切都so easy!
兩篇頂會一作,在亞洲攻讀碩士學位,2006年春季畢業。
這位網友表示,自己計劃申請2026年秋季開學的博士項目。
他的條件是:本科GPA在3.2-3.3左右,不算很高,但有一些研究經驗。
比較亮點的是,在ICML、ICLR、NeurIPS、AAAI、CVPR、ICCV、ECCV這些頂會上,發表了兩篇一作論文和兩篇二作論文。
但有些遺憾的是,一作論文的主題差異很大,很難清晰地展現出他的研究方向和專長。
綜上,這位網友能申到全球AI領域TOP 20學校的博士項目嗎?
為此,他在reddit發帖,向廣大網友征詢意見。
高手云集,寶貴經驗頻出
GPA是死線 or 沒那么重要?
有人表示,比起發表的論文,其實GPA并不是那么重要,因此TOP 20絕對是可以達到的。
因為博士項目希望招收的是能成為高效研究者的學生,發論文就是一項有力的證明,GPA則并不是。
其實本質說來,博士申請是在申請一份工作,潛在雇主則是在評估你的技能是否適合他們的實驗室。
所以,不用聽信「必須有X篇論文發表,才能被錄取」的這種說法。
更應該做的,就是盡早跟潛在導師建立聯系,形成牢固的關系,這就需要努力推銷自己,找到讓自己脫穎而出的方法。
但評論區又出現了一位網友,跟他的觀點相左——GPA,是很關鍵的篩選因素。
這位網友表示,自己正在TOP 20的AI博士項目中。他可以非常確定,錄取時會對申請人的GPA進行篩選,過濾掉GPA3.3以下的申請人。
所以,如果GPA不達標,就完全沒機會了嗎?倒也不是。
在特殊情況下,可以通過PI request繞過這個篩選。
具體來說,因為博士項目申請人數眾多,3.2-3.3這樣的GPA很可能被TOP 20的項目篩掉。
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到一位非常希望你加入實驗室的首席研究員(PI),讓請求項目方,幫忙繞過GPA篩選。
所以,如果本科階段GPA不高,可以靠碩士期間來努力刷分彌補嗎?
對于這個問題,目前大家還沒有明確答案。因為大多數申請者,其實都是本科畢業的。
有人自曝說自己在TOP 5學校,錄取時并沒有按GPA篩選。
也有人說,GPA是否重要,其實完全取決于學校或系里怎么說。
比如在有的系,是由委員會決定是否錄取的,這些系通常對GPA要求較高,
總之,針對「GPA是否重要」這個問題,目前還是眾說紛紜。
權重最高:找到實驗室/可擔保的大牛教授
根據網友們的經驗,如果能找到非常適合自己的實驗室,或者遇到一位可以給自己寫推薦信的教授,樓主的這個條件完全可以順利過關。
相對來說,擁有四篇頂會論文,可能并不算什么。
因為在現在的TOP 20項目中,基本人手一兩篇頂會。雖然樓主有四篇,但比起那些在更專門領域有2-3篇論文的人,還是稍顯遜色。
總之,如果能找到和自己研究方向匹配的教授,并且建立良好關系,基本就能一錘定音——他們所在的任何地方,你都能進去。
但如果找不到,那就可能被所有地方拒絕。有人表示,自己第一次申請時,就是這么慘敗的。
甚至如果教授能幫上忙,GPA不合格都可以被豁免。
比如有大佬現身表示,自己就曾在頂級項目中審閱過申請人的情況。
對于GPA,他們設有3.5的篩選線,但如果有學生能聯系到教授,讓教授相信自己是合適的候選人,那教授就有權推翻GPA 3.5的標準。
針對這位樓主的情況,因為他的論文方向混雜,那他就應該著重強調自己的多元化背景能帶來怎樣的優勢。
總體來說,進入TOP 5、TOP 10和TOP 20的分界線都各不相同。
基本上可以說,申請TOP 5是一場賭博,能不能進靠的是運氣。但TOP 20的項目中,如果申請人有過論文發表記錄,去申請一些年輕或不太知名的教授,則是非常可行的。
也有人說,自己被TOP 5的學校錄取了,并沒有GPA篩人這一項。只要有過論文發表經歷,就不會被自動過濾掉的。
另外還有成功前輩表示,自己能順利脫穎而出,靠的就是大牛教授的推薦信。
去年,他成功申到了TOP 5-7的一個項目。
他有一篇一作頂會論文,一篇三作頂會論文,在TOP 10的CS學校拿到3.95的GPA,并且還手握兩封領域內知名教授的推薦信。
甚至,作為一名本科生,他是直到申請博士項目的一年前,才開始搞研究的。這個戰績,可以說是很驚人了。
而之所以能拿到如此重磅的推薦信,是因為他和這些教授們一起寫過論文。
網友們當場慕了:你是怎么拿到大牛推薦信,還能發表一作頂會論文的?
他透露說,自己請求一位教授后,成功加入了他們的項目。
開始他參與了一篇三作的論文,在一名博士師兄的指導下展開研究。因為這位師兄馬上就要畢業了,所以他順理成章地接手了下一個項目。
不過,對此還是有人質疑:一個CS本科生,就能具備在頂會上發論文所具備的知識了?我不信。
對此,層主表示,自己發的那篇一作和「LLM的持續學習與災難性遺忘」有關,技術性非常強,需要集合相當多方向的專長,并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上。
而且,很多本科生都非常有抱負,而且十分擅長快速學習難度很高的東西。
比如他的一個朋友在大四時,就已經有了一篇頂會的oral論文和三篇其他頂會論文,四篇全是一作,然后成功申到了博士。
他們都是基本把研究當作全職工作,在課程分數上不會花太多精力,只要保證GPA夠用就好。
Networking最成功的先例
說到這里,結論已經很明顯了:GPA只是個保底,能影響最終結果的因素,還是有沒有進到實驗室,混到大牛導師的關系。
那些成功的前輩們,能提供什么可借鑒的先例嗎?
說到這里,我們就不得不提已成為智元機器人90后首席科學家——羅劍嵐的故事了。
出身一所211本科(武漢理工),卻狂砍UC伯克利王牌專業offer,他的這段求學經歷已經被業界引為傳奇。
要知道,那一年UC伯克利的這個機器人和智能機器實驗室碩博連讀項目,在全球擁有1500名申請人,最終只有30人能被錄取,而他竟成功地脫穎而出。
機會,從來都是給有準備的人。
從大二起,羅劍嵐就開始跟著導師做項目,發表了4篇核心期刊論文,參加各大科研項目。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他關注到了UC伯克利Kazerooni教授領銜的實驗,甚至在天津的機器人會議上實地「追星」,現場向教授發問,并且緊鑼密鼓地在會后給教授遞上簡歷,表明想跟隨教授讀研的意向。
當場,教授就對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表示也許有機會。
后來,當他查到Kazerooni教授將赴韓國參加一場機器人大會時,當機立斷決定辦好簽證,萬里追師。
蹲到教授后,他再度上前,表達了自己跟隨教授繼續深造的想法,同時拋出了自己在研讀教授實驗室百萬字論文后苦思半年的問題,當場讓教授震驚。
隨后,羅劍嵐和教授成功建聯,保持著郵件往來,以超高水平的提問和文獻綜述,讓教授下定決心,給他寫了推薦信。
故事的結局就是,第二年,他殺出全球1500人的重圍,成為唯一被項目錄取的中國人。
參考資料:
https://www.reddit.com/r/MachineLearning/comments/1kr506u/d_realism_for_ai_top_20_phd_program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