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底,中國準備發起一場新的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
這一戰,是未來中國數十年和平的保障,相當于另一次立國之戰。當時的中國,軍隊達到了二百個師以上的規模,人數足有幾百萬人。
然而就在戰爭的準備階段,當時的國家領導人鄧公,發布了新的征兵命令。
而這道命令,絕非不像外國的征兵令一樣作秀,而是真的征集上來了大量的新兵。而這些新加入部隊的士兵,也實實在在地出現在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中。
那么,既然中國已經擁有了雄厚的兵力,為何還要征兵呢?是真的兵力不夠,還是有什么別的目的?
下面讓我們抽絲剝繭,來看看這道征兵令背后的國際局勢。
對越自衛反擊戰,持續時間28天,中國軍隊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在越南境內勢如破竹,險些攻陷了其首都河內。
這之后,我們又以得勝之師的身份,在達成“懲罰”的目的后主動撤軍,可以說贏得干凈利落。但是,這場戰爭,其實本可以避免。
自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蘇聯和越南三個國家,就出現了一種非常微妙的關系。當時的中國,希望可以快速進入工業化,于是就向蘇聯尋求幫助。
同時,中國還積極幫助越南走上獨立之路,所以派出了不少軍事人員,幫助他們指揮戰斗和訓練士兵。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鏈條:蘇聯幫助中國工業化,中國幫助越南獨立。三個國家的關系,就如同親兄弟一樣緊密。
然而,事情隨著蘇聯和中國關系的變化,而慢慢變得不穩定了起來。中國的開國領袖毛主席意識到,蘇聯人正在以幫助中國工業化為突破口,逐漸對中國進行控制。
而這一點,恰恰是重新崛起的中國所不能答應的。
所以,中國在多次涉外會議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訴求,想要和蘇聯人平等相待。就如同毛主席所說:“我們和蘇共是兄弟黨,他們不是‘老子黨’。”
而這一點,又恰恰是逐漸變質的蘇聯所不能答應的。蘇聯第三代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掌權后,提出了“有限主權”的概念,妄圖將其他的社會主義國家,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那么自然,想要與蘇聯平等相待的中國,成了他們打擊的對象。雙方在政治上的對抗,最終演變成了1969年的珍寶島之戰。
珍寶島之戰規模不大,但卻讓蘇聯老大哥吃了悶虧。蘇聯一度非常惱火,甚至想要擴大戰爭規模。
但是,在毛主席卓越的戰略布局能力下,局勢最終得到了控制。但是,中國卻在整個社會主義陣營中遭到了孤立。
而同一時期,越南卻成了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他們先后擊敗了法國人和如日中天的美國人,統一了整個國土,建立了一個非常強硬的政權。
以一個小國擊敗世界兩大強權,越南在世界上的名聲一下子就響了起來。
在越南的獨立過程中,中國方面可以說又出人又出物資。在他們想要從法國人的殖民統治下獨立的時候,中國派出了軍事顧問團,幫他們出謀劃策,甚至直接參與指揮。
后來越南的那些百戰之師,都是中國幫助訓練出來的。而他們在和美國對抗的時候,大量的物資都是中國援助的。
中國的老百姓,寧可自己餓肚子,也要省下糧食支援“越南階級兄弟”。可以說在那個時期,中越兩國是不折不扣的兄弟之邦。
但是,在越南領導人胡志明去世之后,新上臺的黎筍,卻和中國的關系一般。他多次和中國索要“援助”,數目之大讓人咋舌。
對于這些無理的要求,當時主管外交工作的周總理當然會表示拒絕。中越兩國的關系,在此時走上拐點。
而同時,蘇聯看準機會,給越南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援助,越南的親蘇勢力因此而抬頭。
此時的越南,全然不顧中越兩國的傳統友誼,開始配合蘇聯,在中國周邊搞事情。他們不僅侵占了和中國關系很好的柬埔寨,還多次越過中越邊境制造事端。
此時,已經掌握國家大權的鄧公,不得不考慮一個非常棘手的事情:蘇聯和越南,有可能對中國進行南北夾擊。
為了讓國家能有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必須要對猖狂的越南給予一定的懲戒,重新樹立自己的強勢地位。這也就意味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必須深入敵國,打出一些成果來。
然而,這場戰爭是存在著戰場以外的危險的。中國必須考慮到,蘇聯會不會在中國進攻越南時,從中國的北側邊境襲擊中國。
蘇聯的軍事實力強大,而北方邊境又無險可守。一旦雙方真的交起手來,蘇聯的裝甲集群可以在山西以北地區縱橫馳騁。
到那時,中國同時應付兩方面的戰爭壓力,情況會十分棘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鄧公做了兩個安排:第一,制定戰爭的整體模式;第二,重兵防御北部邊境。
制定戰爭模式,就是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那種獨特的模式:解放軍深入敵境,在取得一定成果后迅速撤回,不讓自己擔負“侵略者”的罵名,也不讓蘇聯軍隊有反應的時間。
至于重兵防御北部邊境,這一點更好理解。想要抵御強大的蘇聯,自然要做好相應的部署。
而在武器不如敵人先進的情況下,只能用強大的兵力去防守。所以,當時中國最為精銳的部隊,全部將注意力集中在了北方。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想要進攻越南,最好的辦法,就是以足夠多的軍隊,實行一次如同鐵錘一樣的行動,爭取一擊打出自己想要的效果。
中國的軍隊,在總體數量上是不少,但是也無法保證同時在南北兩個方向都集結重兵。在那種情況下,增兵勢在必行。
而讓中國增兵的另一個理由,就讓人有些心酸了。
新中國建立之初,周邊沒有和平的環境,各個敵對勢力對人民政權虎視眈眈。不管是五十年代的美國,還是六十年代的印度,莫不是如此。
而中國當時的軍工產業,還談不上先進,在戰場上,我們只能以戰術和人數來彌補武器上的不足。所以,那時候的中國兵力很強大,最多時達到了四百多萬。
但是,這些部隊中,有很多是不擔負戰斗任務的。比如說鐵路兵、修路兵、架橋兵,甚至還有專門的給水、找礦部隊。
此外,還有不少文工團和從事宣傳工作的文職人員。這些部隊不算的話,能用于戰斗的人員并不很多。而即使是戰斗部隊,也要擔負著一定的生產任務。
之所以這樣安排,也是無奈之舉。當時的中國,在經濟上還并不強大,根本養不起太多的士兵。所以很多部隊只能自給自足,盡量少地向國家要錢。
而這種經濟上的問題,也直接導致了一個很要命的現象,就是所謂“架子師”的出現。
所謂的“架子師”,就是番號和編制框架仍在,但兵力和武器裝備都存在嚴重缺口的部隊。
這種部隊,在華南、西南地區,是一種很普遍的存在。他們都存在缺員的現象,有的還不是缺了一點半點。
早在1975年,毛主席在裁撤當年的一部分部隊時,便對中國的軍隊格局給出了編制限制。
按照規定,步兵師應該由3個步兵團和1個炮兵團組成。再加上一些師直屬部隊,兵力總數應該是在10900人左右。其中,滿編步兵團兵力應為2480人,而炮兵團也應該有1390人。
而那些“架子師”部隊,能達到標準規模的一半,就已經很不錯了。
他們的步兵團編制,只能保證在一千一百人左右;炮團和機槍連合并為一個連級作戰單位,被稱為“機炮連”;至于師直屬部隊,也從兩個連縮編為一個連。
而且,這僅僅是“缺員”的情況,還不包括武器缺乏的情況。實際上,武器的缺乏情況甚至更加嚴重。
當時由于一些歷史原因,兵工廠生產很難維持持續的產出,所以部隊的武器并不足夠。而且,就是這些有限的武器,還要優先供給在北方的部隊。南方的“架子師”,只能暫時忍耐。
相比起中國的“架子師”,越南方面的戰爭準備,顯然更加充分。他們步兵師的規模,雖然只有七千五到八千人,但卻是足額滿員的。
而且這些士兵,都是至少訓練了兩年的老兵,有些還參加過越南戰爭,經驗十分豐富。更主要的是,越南人的武器都是蘇聯人援助的,數量很多,甚至比士兵的數量還多。
兩相對比之下,也難怪一些海外媒體,都會認為中國的軍隊會在和越南的對抗中吃虧。畢竟中國受限于當時的兵力條件,只能讓“架子師”去打這場仗。
既然如此,至少在物質上補齊短板,讓“架子師”充實起來,就成了當務之急。
于是,在鄧公的征兵命令下達之后,已經得到作戰任務的部隊開始火速補充人員物資。
那么,這種“臨陣磨槍”似的補充,是否如外界所認為,是毫無意義的呢?其實也不盡然。中國有非常完善的預備役體系,有為數眾多的民兵。
所以鄧公的擴軍,其實就是讓預備役轉為現役這么簡單。
雖然這些新補充上來的士兵,并沒有太豐富的作戰經驗,但也不是毫無訓練準備的“小白”。他們在日后所爆發出的戰斗力,是十分驚人的。
原來,在1975年大裁軍后,解放軍就建立了“導師制”,也就是采用了老兵帶新兵的方案,讓老兵充分發揮作用。
在新兵的訓練中,也采取新兵老兵混編的模式,充分發揮老兵的帶兵能力,同時又檢驗了新兵的應急應變能力。在這種訓練方法之下,縱然是新兵,也有著必要的戰術思想。
然而,這一切,越南人卻并不在意。
越南的外交部部長阮維楨甚至夸下海口,說“1個越南兵可對付30個中國兵”。他們的這種傲慢,很快就會在戰場上得到教訓。
12月中旬,廣州軍區和昆明軍區的主力部隊,漸次抵達邊境地區,開始一邊構筑工事,一邊實施軍事演習。
而且,此時動用的29個步兵師當中,只有8個是戰前滿編師,其余的21個師都是由“架子師”臨時擴編而來的,新兵比例占一半左右。
這一切,都讓黎筍集團相信,解放軍并未做好戰斗準備。所以,他們也并未保持足夠的警惕。
然而,開戰首日,許多新兵過半的步兵師,就讓越軍明白了什么叫做戰爭。56萬解放軍僅用1天時間,就完成對越軍第一道防線的分割包圍。
臨戰擴編的43軍128師、127師,剛一開戰就突破了越南諒山省龍頭地區防線。另一支剛剛擴編的廣西軍區獨立師麾下的3團,僅用半天時間,就突破了越南廣寧省北部的防線。
第55軍的164師,也曾經是一支“架子師”,新兵人數過半,但在戰斗中表現出色。他們參加了諒山殲滅戰,險些打到了河內。
為什么解放軍的“架子師”會如此厲害?最主要的,一個思想建設的問題,還有一個是戰術的問題。
解放軍的思想工作,來源于長期戰爭中經驗的積累。經過了解放軍思想建設的戰士,對祖國的忠誠和榮譽感都非常強烈,在沖鋒號的聲音中從來都是悍不畏死。而只要“武將不惜死”,我們在戰爭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至于戰術問題,那就更厲害了。在長期的武裝斗爭中,解放軍已經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攻擊戰術。在這套戰術體系的保障下,我們可以用最小的代價,換來最大的勝利。
同時,一些獨特的攻堅戰術,也總是讓敵人防不勝防。雖然越南軍隊是中國將軍訓練出來的,但是對戰術的理解始終不如解放軍。在戰場上顯得被動,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同時,解放軍的原則之一,就是官兵平等。這個原則,充分調動了底層戰士的主觀能動性,也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
所以在戰場之上,他們會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想出千變萬化的戰術。這種超強的適應能力,同樣是越南士兵不具備的。
以上的這些優點,都使得我軍的隊伍不管構成有何變化,一直都能保持強悍的戰斗力。
于是,解放軍在越南戰場大發神威,用28天的時間,就完成了進攻和撤退的所有動作,還險些攻破了越南的首都。
這場戰爭不僅讓號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越南大跌眼鏡,還再一次樹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曾幾何時,我們因為戰勝了美國人而展現了自己的強大;如今,我們又打贏了剛剛打跑美國人的越南士兵,再次彰顯了自身強悍的戰斗力。
從此之后,中國就成了一個誰也惹不起的國家,沒人敢在陸地上和我們爭鋒。這場戰爭,也讓中國獲得了三十多年的和平。
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享受當年那些新兵打出來的福利。事實證明,不管是新兵還是老兵,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參考資料:
中國軍網:《不倒的旗手》2014-08-12
湘潮(下半月):《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前思想動員芻議》2014-01-25
黨員干部之友:《鄧小平決策對越自衛反擊戰內幕》李光耀2008-08-05
王麗麗:懲罰之戰:解放軍發動對越自衛反擊戰
中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