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南寧市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規定》從設施建設、服務供給、保障機制等方面破解養老難題,為構建以家庭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以基本公共服務、市場化服務和公益互助服務為支撐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提供法治保障。
南寧市養老服務機構為失能老年人開展上門助浴服務。 受訪單位/供圖
記者|王蓉 韓美玲
責編|薛應軍
通訊員|莫春燕 舒曉明
正文共3104個字,預計閱讀需9分鐘▼
“一老一小”是家事、國事、天下事。解決好養老問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關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實施,更關乎千家萬戶的幸福。
5月12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人大常委會召開《南寧市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規定》(以下簡稱《規定》)頒布施行新聞發布會。據介紹,《規定》于5月1日起施行,從設施建設、服務供給、保障機制等方面破解養老難題,為解決“養老難”問題提供法治化方案。
那么,《規定》出臺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亮點?將如何破解養老難題、保障老年人“家門口的幸福”?
“小切口”立法,破解養老難題
截至2024年底,南寧市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153.85萬,老齡化率達18.59%。其中,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口27.71萬,占老年人口的18.01%,構成了“9073”(即90%居家、7%社區、3%機構)的養老格局。
“作為廣西首府,南寧市面臨老年人口基數大、高齡化突出、居家養老需求集中的‘三重’挑戰。”南寧市人大常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近年來,南寧市作為國家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城市,建成了覆蓋“縣—鄉鎮(街道)—社區—家庭”的四級養老服務體系,縣級層面推進完成12個300—500張床位示范性養老福利機構建設;鄉鎮(街道)層面,已建設52個鄉鎮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25個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社區層面,已有212處出讓居住地塊按要求落實配套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用房;家庭層面,已為1.2萬戶特殊困難老人家庭開展適老化改造和家庭養老床位建設。
盡管如此,南寧市養老服務仍面臨設施布局不均衡、資源整合不足、專業人才短缺等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南寧市組織相關專家學者草擬《規定》。歷經兩年打磨,三次審議,2024年10月南寧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規定》。
《規定》以20條簡明條款,構建了“家庭基礎—社區依托—政府主導—社會協同”的養老服務框架,形成了“1+N”政策體系,即一個《規定》及適老化改造、長期護理保險等多個配套文件。
作為響應國家“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的戰略部署,貫徹落實《廣西壯族自治區養老服務條例》的具體舉措,《規定》為構建以家庭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以基本公共服務、市場化服務和公益互助服務為支撐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提供了法治保障。
統籌資源布局,配足養老設施
“《規定》以‘小切口’立法破題,以‘小快靈’立法體例,將頂層設計轉化為‘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的地方規范,著力構建‘家庭盡責、社區盡責、政府盡責、社會盡責’四維責任體系,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可享受高質量養老服務。”談到《規定》的亮點時,南寧市人大常委會有關負責人如是說。
據了解,《規定》沿用《廣西壯族自治區養老服務條例》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概念,明確以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三服務”(公共+市場+公益)為支撐的總體要求,既呼應上位法章節設置,又強化社區資源整合,為“15分鐘養老服務圈”建設提供了法治依據。
針對“設施不足”的問題,《規定》統籌資源布局,首創“雙核驅動、三圈聯動”規劃,要求建立“集中+分散、獨立+混合”的用地模式,明確國有零星地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養老優先”。
根據《規定》,在城區,新建住宅小區嚴格落實“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要求,按照每一百戶不低于30平方米且單處不少于300平方米的標準,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對于已建成住宅小區沒有配套養老服務設施或者配套養老服務設施面積未達到每一百戶不低于20平方米且單處不少于200平方米標準的,應當通過“新建、改建、購置、置換、租賃”等方式予以配置。同時,允許占地面積較小或者居住戶數較少的多個住宅小區統籌規劃、集中配置養老服務設施。在農村,依托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和互助設施,整合村社資源,推動養老服務向田間地頭延伸,讓城鄉老人共享發展紅利。
此外,為確保“建以致用”,《規定》還明確要求建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用房“驗收—移交—登記—巡查”閉環管理機制。民政部門對閑置、違規使用問題,要限期整改。
南寧市民政局局長唐小若介紹,目前,南寧市已有25個街道建設了具備全托、日托、上門服務、供需對接、資源統籌等功能的綜合養老服務中心,55%的鄉鎮建設了輻射周邊的鄉鎮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社區里共有212個新供應居住用地全部配建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用房,已經移交到民政部門的配套用房有46處。
“未來,我們還將啟動不少于100個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其中社區康養綜合體項目不少于10個。”唐小若介紹。
強化服務供給,構建養老生態
有了良好的養老設施,還需要優質的養老服務,整個養老服務體系才“有骨有肉”。對此,《規定》明確提出,鼓勵和支持養老服務機構通過依法運營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開展嵌入式養老服務、設置家庭養老床位、提供上門服務等方式,為居家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
唐小若介紹,當前,南寧市采用流動車助浴、居家上門助浴等方式,在廣西率先開展專業助浴服務工作試點,目前已為60歲以上經濟困難和80歲以上高齡失能老年人提供1萬人次助浴服務。同時,采取“物業+養老”“家政+養老”“養老機構延伸服務”等多種模式優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為城市特困、低保等五類老年人提供每年2400元至3840元的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已累計服務老年人31.3萬人次。對此,《規定》進一步提出,政府應當推動發展社區助浴點、流動助浴車、入戶助浴等老年助浴服務,培育專業化、連鎖化助浴機構,為有需求的居家老年人提供專業、便捷的助浴服務。
此外,醫養深度融合是《規定》的原則之一。《規定》鼓勵和支持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服務機構通過建設醫療養老聯合體等方式,整合醫療、康復、養老和護理資源,為居家老年人提供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以及安寧療護等一體化的醫療、康復和養老護理服務。
針對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規定》還提出,醫療衛生機構應當開通預約就診綠色通道,為居家老年人提供醫療巡診、健康管理、保健咨詢、用藥指導、急診急救等服務。針對經濟困難的失能、高齡、殘疾老人家庭,明確采取政府補貼、引導企業參與等方式,實施無障礙、適老化、家庭養老床位改造,以滿足老年人居家生活照料、起居行動、康復護理等需求。
以“社區設施自建廚房”“社區餐飲門店掛牌”“單位食堂延伸服務”等模式開設長者飯堂,是南寧市讓老年人樂享“食”光的特色舉措。截至目前,該市共開設88個長者飯堂,已有6.2萬名老年人在“長者飯堂”系統注冊用餐,累計用餐332萬人次。對此,《規定》明確提出,政府應當推進老年人助餐服務業發展;要求政府根據轄區內老年人口規模、助餐服務需求、服務半徑等因素建設老年助餐服務點,引導餐飲、物業、物流等企業開展老年助餐服務。
2024年4月,民政部、國家數據局公布48個全國基本養老服務綜合平臺試點地區,南寧成為廣西唯一入選的城市。目前,南寧市已搭建市級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整合醫療、社保等數據,提供“一鍵呼叫、遠程監測、服務預約”等12項智能服務,逐步讓科技為養老服務插上“智慧翅膀”。
《規定》的出臺,標志著南寧居家社區養老進入法治化新階段。南寧市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南寧市人大將繼續推動政府部門細化配套政策,推廣“一鍵呼叫”智能終端,樹立銀發經濟產業發展的典范和標桿,以《規定》為綱,織密“15分鐘養老服務圈”,讓“老有頤養”成為南寧最溫暖的民生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