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始于40年前,至今仍感動著邊防官兵,也激勵著邊疆人民續寫軍民魚水情的故事——1982年6月底的一天,從康馬縣嫁到亞東縣下亞東鄉仁青崗村的外地媳婦達吉,和日珠老阿媽凌晨4點出發,背著自家地里采摘的蔬菜,徒步八九個小時,第一次把蔬菜送到了邊防哨所官兵手里。從此,以達吉、普次、次仁曲珍三位老阿媽為首的當地群眾踏上了為哨所官兵送菜、送信的路,一送就是幾十年。2009年以后,邊防哨所的基礎設施逐步改善,不需要再送菜了,但部隊沒有忘記“三位老阿媽”在艱苦歲月中的無私幫助,經常慰問和幫助她們,幫助她們過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這是一個進入新世紀以來,一名志愿兵退役后始終視駐地為故鄉、視當地群眾為親人的故事——來自四川南充的朱祥務在亞東縣當兵14年,曾經因保護國家財產而英勇負傷,生命垂危時,一位正準備手術的阿佳把手術室讓出來,讓醫生先搶救朱祥務。朱祥務認為是亞東人民救了自己,退役后便義無反顧地留在了亞東,利用自己的醫術為亞東人民和邊防官兵服務。20多年來,在亞東縣,遠到高海拔的各個哨所,近至亞東縣城的家家戶戶,都留下了朱祥務背著醫藥箱看病開藥的身影。
這是一個“95后”年輕戰士扶助駐地貧困家庭孩子上學、促進民族團結的故事——駐藏某部戰士王安林,得知帕里鎮建檔立卡貧困戶達瓦卓瑪一家有三個孩子都在讀書,便通過帕里鎮政府與達瓦卓瑪家結成幫扶對子,資助達瓦卓瑪的孫女白瑪央珍上學。2023年6月,白瑪央珍考取西藏農牧學院。截至目前,王安林已資助達瓦卓瑪一家7萬余元,而他自己卻舍不得換一雙新鞋,舍不得換一部新手機。
這是一個發生在幾年前,部隊助力地方脫貧、群眾致富后不忘恩情的軍民一家親的故事——為了助力地方打贏脫貧攻堅戰,駐當地部隊積極為邊境一線農牧民群眾出謀劃策。
得知崗古村村民平措拉姆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后,部隊長期在她開辦的商店里采購生活物資,幫助其增加收入,順利脫貧。致富后的平措拉姆沒有忘記部隊的幫助,她將自己的商店更名為“拉姆軍人服務站”,免費為軍人提供甜茶熱水、應急充電、縫補衣物、雨衣雨傘、休息座椅、取寄包裹等服務。
軍愛民、民擁軍,在亞東縣,一代代傳承下來的雙擁故事,就像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清。
亞東縣與印度、不丹接壤,地處維護國家安全的最前沿。長期以來,軍地雙方在共同守護邊境、共同建設邊疆的進程中,形成了“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先后7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縣”稱號。
在亞東縣,經常見到一些店面門口的燈箱上印著“現役軍人退役軍人持有效證件可享本店優惠”字樣,這是亞東縣實施的一項擁軍服務舉措。帕里鎮帕里牦牛專賣店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役軍人、退役軍人及軍屬到這些“雙擁門店”消費,一律享受優惠折扣。此外,亞東縣還面向軍人軍屬推出了影院免費觀影、軍車免費停車、旅游大巴設立專座、公共服務場所設置優先優待窗口等政策,讓尊崇軍人、關愛軍屬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近年來,亞東縣抓好擁軍支前、落實擁軍政策、做好擁軍服務,形成部隊練打仗、地方練支前的良好局面。同時積極改善駐當地部隊水電路訊網等基礎設施和文化體育設施條件,常態化開展“三大節日”走訪慰問活動,多措并舉安置退役軍人,落實軍人子女教育“三包”政策,切實增強軍人軍屬的榮譽感和歸屬感。
駐守一地,造福一方。駐亞東縣部隊堅持在邊防穩固、邊境建設、邊民富裕中勇挑重擔,推動擁政愛民為民更有深度,贏得了駐地各族群眾的贊譽。
——助力邊防穩固,深化“五共五固”結對共建,組織部隊10余支黨員先鋒隊、上百名黨員志愿者常態化開展共建活動,深化“學雷鋒”活動,服務群眾2000多人次,始終在森林滅火、道路搶險、抗洪救災等險情中沖鋒在前;
——助力邊境建設,配合實施邊境建設,積極開展黨政軍警民商“大結對大幫扶”行動,積極融入“千畝萬林”國土綠化行動,積極參與風險隱患排查、人居環境整治等專項行動,軍地攜手共建美麗家園;
——助力邊民富裕,駐當地部隊打造“八一愛民學校”,幫扶困難學生128人;建立6個鄉村振興幫扶聯系點,助銷亞東鮭魚、帕里牦牛、蔬菜瓜果等農副產品500萬元,助推亞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說不完的雙擁故事,道不盡的魚水情深。在雪域邊陲亞東,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在一代又一代軍民的傳承下,經久不衰、歷久彌新。(記者 馬曉艷 扎西頓珠 楊子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