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壩的時光印記
王吉友
時光的長河緩緩流淌,有些記憶卻如岸邊的礁石,任憑歲月浪潮的沖刷,依然清晰而深刻。八十年代初,那一場在風雪高原上轟轟烈烈展開的邊防建設大會戰,成為了無數邊防軍人生命中難以磨滅的篇章,而我在大河壩打水泥磚的日子,更是這段歲月里閃耀的星辰。
八十年代初,總后勤部長洪學智在邊防一線視察工作時,眼前的景象讓他揪心不已。邊防部隊干部戰士睡土炕、點油燈,上山道路崎嶇難行,惡劣的條件嚴重影響著官兵們的生活與工作。于是,一場改變邊防面貌的決心如熊熊烈火般燃起。1981年到1984年,西藏軍區三年邊防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鋪開,重點改善邊防連隊、哨所的道路交通條件及營房建設。其中,崗巴營頂嘎一連的建設任務尤為繁重,除了連隊和海拔5318米查果拉哨所營房等基礎設施建設,還要在頂嘎連部建設一座120千瓦的水電站。
1983年10月,我從軍校畢業,被分配到崗巴營。初到這片高原,我曾在查果拉哨所任排長,那里的艱苦自不必說,高寒缺氧、環境惡劣,每一次呼吸都仿佛要耗盡全身的力氣。后來,我又調到風沙最大的昌龍三連擔任排長。在昌龍三連的日子里,我們與風沙為伴,與艱苦抗爭,生活的每一步都走得艱難而堅定。
頂嘎一連水電站由地方工隊建設,但水泥磚需要部隊生產并提供。由于一連人力不足,經請示日喀則軍分區后,崗巴營決定由昌龍三連派出一個排的兵力支援一連打水泥磚。當時,劉光福副營長在三連任政治副指導員,我在三連任排長,營里便決定由我倆帶隊前往。1984年8月22日,這個普通卻又意義非凡的日子,我們踏上了前往一連的征程。
當得知要去一連時,三連的戰士們都積極踴躍地報名。對于我們這些在崗巴營當兵的人來說,頂嘎一連是大家向往的地方。那里距離營部有120公里,許多人在崗巴營服役三年,都未曾有機會去一趟。能前往一連支援,不僅是一項任務,更是一種榮譽,大家都感到無比自豪和興奮。
抵達一連后,我們在距離頂嘎一連兩公里左右的大河壩安營扎寨。四頂軍用帳篷便是我們臨時的營房,雖簡陋,卻承載著我們的希望與責任。當我第一次捧起大河壩清澈的河水,那甘甜的滋味瞬間浸潤心田,與三連長滿紅色細長蟲子的水相比,這里簡直就是天堂。那一刻,我心中對這片土地多了一份別樣的期待。
大河壩地勢平坦,鵝卵石下是一層近一米深的干凈砂石,這無疑是打水泥磚的上等原料??粗矍暗囊磺?,我深知,我們肩負的任務雖平凡,卻至關重要,它關乎著頂嘎水電站的建設進度,關乎著冬季官兵能否順利用電取暖做飯。
我們的軍隊有著多重身份,不僅是戰斗隊,也是工作隊、宣傳隊。在大河壩的日子里,我們充分發揮著軍隊的作用。記得當時,汽車16團從格爾木運來水泥,我們便按照要求用木板釘制水泥磚的模具。兩人一組,開始了和灰打水泥磚的工作。每塊磚大約長35cm、寬20cm、高20cm,看似簡單的尺寸,卻需要我們付出無數的汗水與努力。每組每天要打兩百多塊,任務艱巨而繁重。
劉光福副指導員是1973年的老兵,他身上有著老兵特有的堅韌與擔當。在工作中,他處處以身作則,身先士卒。無論是烈日當空,還是寒風凜冽,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不怕苦、不怕累,用實際行動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而我作為一名學生官,之前在軍校大多是理論學習,沒吃過多少苦。對于打水泥磚這樣的體力活,我一開始心里有些抵觸,覺得這和打仗守邊關似乎沒有太大關系。嘴上雖沒說,但內心的想法還是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
好在我排的副排長譚成軒是一名老兵,他很有組織能力和實干精神。在工作中,他總是主動承擔許多任務,給了我很大的分擔和支撐。每當我遇到困難或是產生消極情緒時,他都會耐心地開導我,用他的經驗和智慧幫助我解決問題。在他的帶動下,我逐漸放下了心中的偏見,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我們吃住都在大河壩,這里的生活條件并不輕松。白天,強烈的紫外線照射在身上,皮膚被曬得生疼;夜晚,呼嘯的大風席卷而來,仿佛要將我們的帳篷掀翻。嘩嘩的水聲雖成了我們的催眠曲,但潮濕的氣候幾乎每晚都會打濕我們的被褥。然而,這些困難并沒有讓戰士們退縮。每天清晨,即便被潮濕的被褥弄得渾身不舒服,大家依然按時起床,按時出操。在高原上,每一個動作都比在平原艱難許多,高原反應時刻困擾著我們,但戰士們依舊頂著不適,按時生產水泥磚。
在這艱苦的日子里,劉光福副指導對我的幫助尤為深刻。工作之余,他會和我談心,分享他多年的軍旅經歷和人生感悟。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每一項工作,無論看似多么平凡,都是軍旅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能鍛煉我們的意志,提升我們的能力。有一次,他還帶著我參觀頂嘎一連的榮譽室。看著墻上那些榮譽勛章、錦旗,聽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我內心深受觸動。那些榮譽背后,是無數邊防軍人的堅守與奉獻,他們用青春和熱血捍衛著祖國的邊疆。從那一刻起,我對自己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也更加堅定了完成任務的決心。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僅僅用了20天時間,我們就完成了上級交給的打水泥磚的任務。這20天,是充滿汗水與艱辛的20天,也是充滿團結與奮斗的20天。我們的努力確保了頂嘎水電站的建設進度,為冬季官兵用電取暖做飯的目標奠定了基礎。當看著一車車水泥磚運往工地,想到它們將成為水電站的一部分,為戰友們帶來溫暖與光明,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充滿了成就感和自豪感。
大河壩的日子,如同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在我的生命中徐徐展開。這段經歷,鍛煉了我的意志,讓我學會了如何與士兵打成一片。我明白了,作為一名軍人,無論身處何種崗位,從事何種工作,都要有責任、有擔當。在與戰士們并肩作戰的過程中,我收獲的不僅是工作經驗,更是深厚的戰友情誼。這些寶貴的財富,為我今后帶好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成為我人生道路上不斷前行的動力。歲月流轉,大河壩的那段時光,永遠是我記憶中最珍貴的寶藏,熠熠生輝,永不褪色。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王吉友:1963年2月生,陜西蒲城人,大學文化程度,曾在西藏部隊服役19年,少校軍銜。退役后從事新聞工作24年,曾擔任《西北信息報》社深度報道部主任。1984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數百篇散文、小說作品刊發報紙、雜志和網絡。出版有散文集《留著雪漬的腳印》。
作者:王吉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