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帕米爾高原的瓦罕走廊深處,五星紅旗扛在藏藍警服的肩膀上,身后的積雪留下堅定的軌跡,那抹鮮紅在白雪的襯托下顯得格外耀眼,此時新疆一位邊境派出所副所長肖恭尼·龍吉克正帶領隊伍執行巡邏任務。當肖恭尼走入公眾視線時,他自豪地說“我爺爺是《冰山上的來客》中戰士原型”,透過這句話看到了中國邊疆守衛者血脈相承的忠誠與信仰。
曾祖父阿布力克木的牦牛鞭曾是邊境線上最忠實的哨音,建國前土匪的馬蹄聲讓牧民不得安寧,當解放軍的紅旗第一次插上慕士塔格峰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人放下牧羊鞭,成了家族第一位護邊人。他帶領鄉親們為哨所搬運建材,用熟悉地形的優勢為部隊當向導,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守在邊境線上,老人臨終前對兒子卡德爾說:“沒有界碑,哪來的牛羊?你一定要把邊守下去。”
卡德爾接下父親的重托,他1951年參軍,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邊防軍人,在電影《冰山上的來客》中,戰士阿米爾與暴風雪搏斗的身影,正是以他為原型塑造的熒幕經典。這位塔吉克漢子曾創下連續72小時潛伏觀察敵情的紀錄,在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中凍掉三根腳趾卻渾然不覺,用生命詮釋“界碑即信仰”的誓言。
在海拔4900米的克克吐魯克山口,一塊刻著八一軍徽的巨石靜默矗立,這是卡德爾立下的龍吉克家族“家訓石”:“一輩子愛祖國,跟黨走,一代代子孫定來接班”,每當家族有新人加入護邊隊伍,或是經歷人生重要時刻,都會在此莊嚴宣誓。肖恭尼的侄子新婚次日便與妻子踏雪前來,在伯父的見證下以塔吉克語立誓:“永遠跟著共產黨,為國守邊一輩子!”
家族的儀式感已經融入了他們的血脈,75年時間里,這個家族繼承了先輩的光榮傳統,先后走出53名黨員、23名軍人和87名護邊員,用四代人的青春在國境線上筑起流動的長城。要知道,戍邊人的日常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生存挑戰:瓦罕走廊年均300天刮著6級以上狂風,空氣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5600米的達坂巡邏需要背負30公斤裝備攀爬冰壁。
但是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下,肖恭尼的父親龍吉克·卡德爾曾在這里留下驚心動魄的足跡:1998年暴雪封山,他帶隊徒步七天七夜為哨所運送物資,途中遭遇雪崩,用身體為戰友擋住滾落的巨石,落下終身腰傷。而這樣的險情,在四代人的戍邊史上不過是尋常插曲,如今雖然貫通國防公路讓當日往返成為可能,但暴風雪中車輛側滑墜崖的風險依然如影隨形。
新時代的戍邊使命,在肖恭尼的堅守中孕育著新內涵,他走訪時發現村民塔吉·迪拉瓦爾汗因失聰而郁郁寡歡,他便網購助聽器并上門調試,當老人重獲聽覺、熱淚盈眶地拉著他的手道謝時,這個硬漢的眼底泛起溫柔:“村民的事再小,都是戍邊人的大事?!痹谒下鼭竦赜^景臺,他常備氧氣瓶和急救藥品,用多國語言講解注意事項,讓“戍邊”二字從單純的軍事概念,拓展成服務民生、促進交流的立體實踐。
隨著時代與科技發展,這個家族見證并經歷了戍邊變遷:曾祖父用牦牛鞭丈量邊境,祖父靠軍馬傳遞情報,父親時代有了無線電設備,而肖恭尼則利用衛星遙感技術提前預判冰湖潰決風險,及時轉移下游牧民。他將傳統經驗與科技手段完美結合,這種與時俱進的智慧,讓戍邊工作既保持著“家訓石”上的初心,又煥發出時代生機。
戍邊現代化轉型,悄然改變著高原生活質量:曾祖父時代的土坯房,如今變成配備光伏發電的執勤點;祖父巡邏時穿的氈筒靴,已更新為恒溫防滑作訓靴。當肖恭尼定期組織護邊員學習國際法、生態保護知識,當他將單純的邊境管控升華為綜合治理,當他帶著無人機巡查界碑時,顯示屏上的實時影像既是對傳統的致敬,也是對未來的探索。
龍吉克家族四代人的足跡在瓦罕走廊重疊,從曾祖父的牦牛鞭到孫輩的無人機,從祖父的軍號到重孫的智能終端,變的是戍邊的方式,不變的是“家訓石”上鐫刻的初心。他們如同石縫中倔強生長的雪蓮,既能向下扎牢傳統根脈,也能向上綻放出時代的新芽,四代人的足跡匯成一條蜿蜒的界碑,以堅定的信念守護著祖國西陲的安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