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局勢牽動人心,但討論軍事問題得講求實事求是。
從公開信息看,臺軍在某些局部領域確實存在一些戰術層面的防御特點,但這些所謂的優勢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究竟有多大作用,值得拆開揉碎了說。
第一點,地形復雜確實是臺軍最常被提及的防御條件
臺灣島七成以上是山地,東部海岸懸崖陡峭,西部平原又河網密布。臺軍在西部重點區域修建了地下指揮所、加固工事和雷區,比如金門、馬祖這些離島還保留著大量坑道工事。
這些設施在冷兵器時代或許能拖住進攻方,但在現代戰爭中,精確制導武器能繞過地理障礙。
舉個例子,去年東部戰區演練中,火箭軍某旅展示了從千米高空精準摧毀模擬地下目標的能力,這種技術突破正在改變傳統防御邏輯。
第二點,裝備更新速度確實比過去有所提升
臺軍近年采購了愛國者導彈、自行研制的天弓系統,還有從美國引進的魚叉反艦導彈。這些裝備在特定條件下能構成威脅,但裝備好用不好用,關鍵看體系配套。
去年臺軍演習中,某型防空導彈因軟件故障未能攔截靶機,暴露出系統兼容性問題。
反觀解放軍,不僅裝備了更先進的東風導彈,還發展出電子戰壓制、無人機群打擊等手段。
就像去年臺海軍演時,解放軍東部戰區同時派出電子偵察船、隱形戰機和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這種體系化作戰能力不是單一裝備升級能抗衡的。
第三點,人員訓練強度確實比普通老百姓想象的高
臺軍部分部隊常年保持高強度訓練,比如負責北部防線的第6軍團,每月要進行兩次全裝突擊演練。還有些特種部隊參與過國際聯合演習,單兵戰術動作確實規范。
但現代戰爭是體系對抗,不是比誰刺殺更準。
就拿登陸作戰來說,解放軍兩棲裝甲車能在浪高3米的海況搶灘,氣墊登陸艇一次能投送一個連的兵力,這些能力讓傳統反登陸戰術效果大打折扣。
更關鍵的是,解放軍現在大量裝備了無人偵察車、智能排爆機器人,這些裝備能在復雜地形中快速開辟通路。
再說說登島后的情況。
臺軍在城市里修了不少暗堡和街壘,像高雄重要據點周圍甚至預埋了反坦克地雷。但解放軍這些年研發的巷戰裝備進步明顯,比如配備熱成像儀的突擊車能在夜間識別目標,單兵外骨骼能扛著火箭筒快速機動。
更重要的是后勤保障,解放軍大型運輸機一次能投送30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野戰醫院能在24小時內搭建完畢,這些都是臺軍難以企及的。
外部勢力干預的可能性確實存在,但現代反介入手段已經升級。解放軍東風-26導彈射程覆蓋關島,轟-6K可以攜帶反艦導彈遠程打擊航母。
去年環臺軍演中,解放軍首次組織多兵種在復雜電磁環境下連續72小時對抗,這種實戰化訓練強度讓任何外部力量都不敢輕舉妄動。
說到底,軍事斗爭準備既要看到對手的局部優勢,更要看清本質差距。
就像臺軍引以為傲的雄風導彈,去年實彈射擊時曾出現制導系統異常偏離目標的情況。
而解放軍列裝的鷹擊-21高超音速反艦導彈,末端速度超過10馬赫,留給防御方的反應時間只有不到90秒。這種代差不是靠幾個防御工事就能彌補的。
兩岸同胞血脈相連,和平發展才是正道。但既然有人總想著搞小動作,我們就得把道理講明白:現代戰爭早已不是冷兵器時代的攻城略地,任何分裂國家的行徑都注定失敗。
咱們討論軍事問題,既不能自己嚇自己,也不能低估對手,關鍵是要看清大勢——決定戰爭走向的從來不是某個局部優勢,而是綜合國力和民心向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