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禮包贈送中】每天將在收藏、點贊并評論留言的讀者中抽出幸運中獎者,歡迎大家參與活動!
“我叔叔前兩天突然中風了,可他說前幾天眼睛就不對勁,看東西模糊、好像有黑影飄動,但他以為是年紀大了眼疲勞。現在一查,竟然是腦部小血管堵了。我就在想,眼睛的問題是不是早就給出信號了?”
說這話的是一位從事多年快遞工作的中年人,神情疲憊,卻對身體變化極為敏感。他不是醫生,卻在工作中見過太多人一夜之間從正常人變成病號。
他不懂專業術語,但知道血栓不可能無聲無息地形成。
問題就在于,大多數人不會把眼睛的不適和中風聯系起來,因為太多的認知都被傳統觀念限制住了。
多數人覺得口歪眼斜、言語不清、半邊身體乏力是中風的表現,而這些的確是其典型的急性癥狀。但這恰恰是事情最嚴重的時候,已經錯過了關鍵的前兆階段。
而血栓真正開始堵塞的那一刻,往往沒有痛、沒有麻,甚至沒有明顯的神志變化,卻會在身體的邊緣組織——比如眼睛——留下最早的信號。
因為眼部結構的血管系統對微小循環阻塞極為敏感,其血供依賴于眼動脈,而眼動脈正是頸動脈系統的直接分支。
當血栓形成,阻力首先傳遞到小動脈和毛細血管。
由于視網膜細胞對氧氣和營養的需求極高,因此一旦供血不足,視覺系統的變化就比其他部位更早發生。
這也是為何中風前期,有不少人出現“短暫性黑影”“看東西扭曲”“視物雙影”等情況。
美國哈佛醫學院附屬麻省總醫院在2022年發表的一項基于神經眼科交叉研究的成果中指出,在200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有37.2%在發病前7~這些癥狀之所以被忽略,是因為它們常被誤認為是眼疲勞、白內障、飛蚊癥或老年黃斑變性,實際與腦部血管供應異常直接相關。
很多人想不到的是,眼球的供血是由中央動脈系統直接供給的,這些動脈并沒有儲備通路,一旦堵塞,就立即表現出“功能失調”信號。
因此,在早期階段,間歇性視野模糊或消失,往往是微血栓逐步形成的表現。
它不是持續性的,而是像電路中接觸不良一樣,時好時壞,容易被忽視。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神經科學研究所2021年一項回顧性分析表明,那些在一月內多次出現短暫視力障礙的中老年患者,其后發生腦卒中的概率高出常人5.8倍。
還有一種情形,即眼球震顫或者難以聚焦。這不是眼部肌肉的問題,而是大腦小腦或腦干部分控制眼動的神經通路在供血不足時發生了功能紊亂。
當人看遠看近時需要自動調整焦距,如果某一次發現自己很難看清遠處的物體,或需要反復眨眼才能聚焦,就要考慮是否有微循環障礙。
這種問題一旦發生在夜間或起床后,更要警覺,因為血壓調節能力在夜間下降,血栓更容易移動堵塞微小血管。
更隱蔽的,是單側眼睛疼痛或壓迫感。
這類表現通常不被當回事,因為疼痛程度不劇烈,而且不影響視力。
但這其實是眼后段動脈壓迫或血流改變引起的深部牽拉感。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神經眼科部門在2023年的一項研究指出,發生過單眼深部不明原因壓痛的患者,其后一年內發生頸動脈狹窄、眼動脈供血不足、甚至視神經萎縮的概率明顯升高,尤其在高血脂、高血壓人群中更為集中。
這些變化并不總是對稱發生,往往一只眼有癥狀,另一只正常,容易誤判為眼病。
人們對眼睛變化的誤解來源于一個長期被強化的錯誤邏輯:眼睛的問題就是眼睛本身的病。
而實際上,眼睛作為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是大腦、頸部、心腦血管狀態的外顯窗口。
任何與血液循環、神經調控、代謝異常相關的疾病,在早期最容易在視覺系統暴露出異常。
只不過,這些異常都不是“痛”的形式,而是短暫、輕微、容易混淆的“模糊感”“看不清”“視線偏移”這類主觀體驗。
另一個被嚴重忽視的關聯是,眼部表現和系統性血液黏稠度的關系。
血液黏稠時,毛細血管灌注率下降,尤其是靠近頭部、依靠重力上行的眼動脈區域,最先出現微灌注不足。
這就解釋了為何很多人在久坐后起立時會突然眼前發黑,這種“體位性供血不足”,在血栓形成前期尤其常見。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心腦血管研究中心2022年報告指出,眼前發黑不超過5秒的高頻現象,是動脈硬化早期表現之一,尤其在高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異常人群中更為集中。
如果這些眼部信號出現了,人卻還覺得“沒關系”,那就真的錯過了一個又一個可以干預的時機。
血栓不是某一天突然形成,而是反復積累、循環紊亂、局部血管應激下形成的結果。而眼睛,就是那個最早察覺這些變化,卻被多數人忽略的哨兵。
預防,絕非仰仗某一次檢查,而是源于對日常小信號的警覺。
看東西突然模糊、視野時常缺角、看遠物困難、早晨眼脹壓迫、單眼閃光黑影——這些不是眼病的單獨表現,而很可能是腦血管系統已開始有堵塞趨勢的外部信號。
真正能救命的,不是醫院的急救,而是日常對這些不正常表現的冷靜識別。
眼睛,是身體少有的“可以觀察到中樞血管狀態的窗口”,任何一個細微的變化,都可能提前數周甚至數月提示中風風險是否正在積聚。
如果忽略這些,人再健康,也無法抵住一場突如其來的供血中斷。看清這些信號,才算真的理解了“預防”的含義。
對此,您有什么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沈毅.破除常見誤區,科學管理高血壓[J].健康生活,2025,(04):7-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