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午,吳鎮宇16歲的兒子費曼在社交平臺發了組生活照,配了段挺有態度的話,一下子就在網上傳開了。
照片里的他留著一頭隨性的長發,對著鏡頭做鬼臉,完全不是《爸爸去哪兒》里那個靦腆小男孩的模樣了。
更讓人注意的是他寫的那段話:"如果不喜歡現在的我可以離開。不用嘗試殺掉現在的我,為了你們理想中的我。"
這話說得挺酷,但也讓人忍不住想,一個16歲的孩子為什么要特意說這些?
這事兒還得從幾天前說起。有網友在路上偶遇費曼,隨手拍了照片發上網,結果"16歲費曼近照"直接沖上熱搜。
很多人看了照片就開始議論,說他"變化太大""看著太成熟""沒有小時候可愛了"。
這些話聽著像是隨口一說,但對一個正在經歷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可能就像無數雙眼睛在盯著他,告訴他"你應該是什么樣"。
所以費曼后來的發文,更像是在劃清界限。
我的樣子我做主,你們愛看不看。
想想也挺有意思的。
2014年,6歲的費曼跟著爸爸上《爸爸去哪兒》,那時候大家都喜歡他靦腆可愛的樣子。
可十年過去,當年那個被觀眾"云養大"的小孩,現在已經是個有自己想法的少年了。
他的長發、他的鬼臉、他的直來直去,都在說一件事,我在長大,而長大就意味著改變。
可惜很多人還停留在對他童年的印象里,覺得他應該永遠是那個乖巧的小男孩。
這種期待,不知不覺就成了一種壓力。
其實不光是費曼,很多在公眾視野里長大的孩子都會遇到這種情況。
小時候大家夸你可愛,等你長大了開始有自己的風格,反而有人說"你怎么變成這樣了"。
但問題是,人本來就是要變的啊!
青春期不就是嘗試不同風格、探索自我的時候嗎?
為什么我們對普通孩子的變化能接受,對星二代的變化就要指指點點?
費曼那句"不用嘗試殺掉現在的我"說得特別直接。
青少年時期本來就是自我意識覺醒的時候,他們開始反抗外界的定義,想要自己做主。
普通人家的孩子可能只是在朋友圈發發牢騷,但像費曼這樣的星二代,他的一舉一動都會被放大。
所以他的這次發聲,更像是在說,我的生活我自己說了算。
當然,有人會說既然生在明星家庭,就得接受被人議論。
但評價和過度干涉是兩回事,我們可以討論明星的作品,但對一個16歲孩子的外表指手畫腳,是不是有點過了?
更何況,費曼并沒有主動求關注,是網友的偶遇照片把他推上熱搜的。
這種突如其來的審視,對任何青少年來說都是種負擔。
其實換個角度看,費曼能這么直接地表達自己,反而是件好事。
太多年輕人因為別人的評價就懷疑自己,但他卻說"別浪費口水在我這個人上了",既保持了禮貌,又守住了自己的邊界。
這種態度,在現在的網絡環境下特別難得。
說到底,費曼這件事不只是個娛樂新聞,它讓我們思考,我們該怎么看待青少年的成長?尤其是那些在鏡頭前長大的孩子,他們有沒有權利"不按劇本長大"?
或許我們該明白,孩子不會永遠停留在我們喜歡的那個階段,他們會變,會探索,會找到自己的路。
作為旁觀者,少一點評判,多一點尊重,可能就是最好的支持。
最后用費曼自己的話結尾吧,"不喜歡現在的我可以離開。"
這話聽著酷,但道理很簡單,每個人都有權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而不是別人期待的樣子。
這個道理,對誰都一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