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相關文獻來源。
(靈前稱帝 李嗣源)
天成元年,公元926年,百官勸進,李嗣源終于稱帝。
值得注意的是,別的皇帝登基,那都是華麗恢弘的排場,非常宏大,非常壯麗,布景肯定非常氣派,可李嗣源,他并沒有大操大辦,而是在莊宗李存勖的靈堂里即位的。
甚至,他都沒有穿龍袍,而只是穿了一身斬衰之服。
這古代的孝服,有五種,分別是緦麻,小功,大功,齊衰,以及這個斬衰。
斬衰之服,是用最破爛,最粗糲的麻布制作的,這是和死者關系親近的人穿的衣服,用來表達服喪者最為沉痛和悲傷的心情。
莊宗在名義上是李嗣源的哥哥,當然只是義兄,實際上他根本沒有必要以斬衰之禮來祭奠,但他堅持這么做,我們很難說這是李嗣源在作秀還是他的內心真的有這么難過。
但無論如何,這樣的行為是在向天下人宣誓,自己是合法繼承,而絕非謀逆。
登臨帝位之際,李嗣源已經六十歲了。(即后唐明宗)
稱帝之后,親信霍彥威勸他改一下國號,就不要再叫做“唐”了,被明宗斷然拒絕,一是出于合法繼承的目的,這國號就沒法兒改,二是因為,明宗對過去,其實是有一番感悟的,他說:
我十三歲就為獻祖提刀牽馬,獻祖對我像兒子一樣,后來我又追隨武皇將近三十年,又跟隨先帝將近二十年,唐天下的所有戰爭,我幾乎都經歷了,武皇的基業就是我的基業,先帝的天下就是我的天下,這世上豈有同宗異國的道理?
獻祖,指的是李克用的父李國昌,武皇,是指李克用,先帝,則是指李存勖。
是啊,從沙陀族沒有姓氏的邈佶烈,到上源驛老晉王最忠心的奴仆,從兩河戰場上無人能擋的李橫沖,再到功高受忌的檢校太傅,一路走來,李存勖嘗遍人間冷暖,經歷生死喋血,目睹是非恩怨,他從來沒想過自己能走到這一步,可偏偏,只有他走到了這一步。
勢頹空負屠龍策,運至輕收射虎功。
(北宋大臣 王禹偁)
對于皇位,明宗似乎沒有太多的熱情,有記載說,自從明宗稱帝之后,他每天晚上都要在宮中焚香祈禱,誠心向上天禱告,口中念念有詞,說我本是一個胡人,只不過是因為在亂世之際因機緣巧合才被眾人擁戴為了天子,實在惶恐,懇請上天降下真正的君王,做天下萬民的主人。
當然了,這個記載,來自于宋人之手,是北宋大臣王禹偁寫的,而且正好明宗在位時,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所以這很大概率是為了把圣人的名頭往趙匡胤的身上安才這么寫的。
無論如何,事實如此,新的時代,將要從明宗開始了。
只是在新時代開始之前,有幾位停留在舊時代的人,我們還要說一下。
頭一位,神閔敬皇后劉氏,也就是莊宗的皇后。
莊宗死,劉皇后第一時間找到了莊宗的一個弟弟,叫做李存渥,她和李存渥商量之后,在洛陽放了一把大火,然后收拾金銀細軟,趁亂逃遁而去。
跑,肯定是要跑,因為畢竟叛亂是郭從謙發起的,郭從謙叛亂的由頭就是要替郭崇韜復仇,而殺掉郭崇韜的那封矯詔,正是劉皇后下達的。
郭從謙要復仇,第一個就要找劉皇后算賬,她能不跑么?
逃走之后,她的打算是,帶著自己的這些金銀財寶,到太原去修建一座寺廟,自己直接在寺廟里出家當尼姑。
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那些在政治中遭遇危險,失去勢力的女性,要么幽閉深宮,要么發為賤婢,要么就是死路一條,但是在佛教傳入之后,寺院體系為失勢女性提供了制度性庇護,尼姑的這個身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女性新生和自由,但這很顯然不應該是這個作惡多端的劉皇后的結局。
(作繭自縛 劉氏)
而且劉皇后也不是忘卻前塵往事,斬斷是非紅塵,她到太原的路上,竟然還和自己的小叔子李存渥通奸,所以明宗沒有放過她,在劉皇后風塵仆仆趕到太原,以為自己安全了之后,當即被明宗派人賜死。
第二位,是明宗的好大兒元行欽。
對于元行欽,明宗的心理是很復雜的,這是自己最為欣賞的義子,也是讓自己又愛又恨的人。
如果不是元行欽為了推脫戰敗的責任從而污蔑自己,如果不是元行欽為了阻止自己和莊宗聯系而頻頻扣留自己的信件,如果不是元行欽扣押了自己的兒子李從璟,自己又怎么會落到這般不仁不義的境地?
何況,后來元行欽還把自己的兒子李從璟給殺掉了。
可是,如果沒有元行欽步步相逼,沒有他導致的因緣際會,冥契暗合,自己又怎么會迎來如萍蹤偶聚,電謝云逢一般的命運呢?
身敗名裂,是因為元行欽,功成名就,還是因為他元行欽。
莊宗身死之后,元行欽就逃走了,沒逃多遠,即被過路的村民緝拿,村民就近將他送到了虢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靈寶,虢州刺史石潭或許是為了邀寵于明宗,審問元行欽時,動用大刑,直接把元行欽的腿給打斷了,然后又將他裝上車,送到了洛陽。
明宗見到元行欽之后,很生氣,他質問元行欽,說我兒子李從璟有哪里對不住你的地方,你要對他痛下殺手?
面對明宗的質問,元行欽比他還憤怒,惡狠狠的說,那先帝又有什么地方對不起你?
明宗沒有說話,只是發怒,隨即將元行欽斬首。
(怒斥明宗 元行欽)
這位六十歲偶得帝位的沙陀人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元行欽,的確,莊宗也許沒有太多對不起自己的地方,不過是多有猜忌罷了,可功高必然震主,古來又有哪些開國皇帝不疑心臣下?
可是,莊宗不是自己殺死的,自己沒有弒君,自己也從來沒有搞過什么陰謀詭計,自己甚至從來都沒有對洛陽出過兵,如果一定要一個理由,要一個答案,明宗只能說,這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
往事不可追,耳順之年的明宗告訴自己,還是向前看吧。
從大體上來看,明宗是比莊宗做的要好的。
在莊宗時期,朝廷選拔官員,主要看出身門第,所以士族高門出身的韋說和豆盧革才能受到重用。
晚唐士族,自然不能一概而論,但大多數是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豆盧革做宰相的時候,沒有什么建樹,韋說是京兆韋氏鄖公房出身,性格倒是十分謹慎,但也罕有政績,盡管倆人有從龍之功,可明宗還是很快將他們貶職地方,之后又坐罪賜死。
除了清除這些于國無用的大臣,明宗的眼睛里也容不下無德之人。
喜歡給隊友捅刀的段凝,盜掘唐陵的溫韜,這都是后梁時期的大臣,而且都是佞臣,對后梁的滅亡有難以推卸的責任,莊宗卻照單全收,委以重任,明宗一上臺,倆人全被革職流放,不久后賜死。
替莊宗大肆斂財的孔謙,明宗也是定斬不饒,殺了孔謙之后,還把他那些傷天害民的政策一概取消。
消消樂掉一批大臣,那么就需要重新啟用一批人才,在選拔人才的辦法上,明宗有自己的思路。
(陳言勸諫 康澄)
皇帝要求,地方官員要負責向朝廷舉薦人才,每個級別的官員向朝廷舉薦人才的數量也不同,官兒大的可以多舉薦一些,官兒小的就少舉薦一些,但不是說舉薦了就完事兒了,你舉薦到朝廷里的人才,他入仕為官,他的政績是和舉薦人有直接關系的,他做官的時候干的好,誰推薦的他,誰升職加薪有獎勵,他做官要是做的不好,沒有政績,那完了,誰舉薦他,誰就要受處分。
對現有的官員,明宗也設立了一套考核制度,朝廷會定期對文武諸僚進行考核,考核沒問題的留用,考核不通過的就直接下崗。
在這樣的人事系統下,明宗一朝涌現出了很多優秀的官僚,比如大理寺少卿康澄和靈武節度使張希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康澄直言敢諫,向明宗上了一封在歷史上很冷門,少有人了解,但卻十分驚艷的奏疏,叫做“五不足懼,六深可畏”。
奏疏中說,君王治理天下,不用害怕日月星辰運行失常,不用害怕天象發生改變,這是在勸諫明宗不必憂心在乎那些讖諱,神神鬼鬼的事情,我們可以理解成,康澄希望明宗做一個唯物主義者。
奏疏中又說,小人散布的謠言不用害怕,山體崩塌河流枯竭不必懼怕,水災旱災蟲災蝗災不必懼怕,這是在鼓勵皇帝,不用擔心非議和誹謗,不用畏懼自然災害。
奏疏中還說,真正值得可怕的,一是賢才隱匿不出,不愿為國效力,二是士大夫不讀書,農民不耕種,工人不匠作,是商人不貿易,是社會秩序的失衡和混亂,三是朝廷對社會沒有教化,導致民間普遍喪失廉恥之心,四是君王分不清什么是佞言,什么是贊譽,五是君王聽不到臣下的直言。
康澄上完奏疏,明宗大喜,對康澄提拔重用,多有賞賜。
至于另外一位官員張希崇,不止政績可圈可點,他本人的事跡更如星虹化履,槐安蟻夢,值得展開來講,當然,這將是下一篇文章的內容了...
參考資料:
《舊五代史·唐明宗紀》、《新五代史·安重誨傳》、《資治通鑒·后唐紀四》
潘巧娟.五代后妃參政研究.四川師范大學,2022
孫瑜.唐代代北民間社會胡漢之間的認同與融合——以代北軍人為例的考察.晉陽學刊,201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