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5000噸級的驅逐艦,當著金正恩的面“側翻了”!
同樣是5000噸位,明明“崔賢”1號在一個月“下水”時,那叫一個順利、絲滑。
但“2號”下水的結局,為何截然相反?
隨著英國將“衛星圖”放出來,再結合金正恩“震怒”之下的一系列動作,包括讓俄專家團隊“集體休假”。
原來,這件事“并不一般”。
起碼,“2號”側翻絕不是輕描淡寫的那樣:指揮、操作不熟練造成的!
英國衛星圖“揭曉”答案
5月21日,受朝鮮上下萬眾矚目的“崔賢”2號驅逐艦,下水過程中在滿臉掛著微笑的金正恩面前,直接“側翻”了。
事后,作為朝鮮官媒的“朝中社”就此次重大事故,給出的“定調”就8個字:
“指揮不熟”,暗指下水過程中,指揮者“經驗不足”,外加“操作不當”。
潛臺詞就是這起事故屬于“人禍”,也就是“人為原因”造成的失敗,與其他方面,比如技術、設計等無關。
然而,在第2天,一張有關戰艦“側翻”的衛星圖被放了出來。
公布這張衛星圖的機構叫做“開放源代碼中心”,簡稱“OSC”。
該機構明面上是英國“研究機構”與路透社聯合成立的,但“江湖傳言”認為,這家機構背后真正的“主事人”是英國開源情報機構,也就是眾所周知的“英國廣播公司監測處”,他們安排放出的“衛星圖”。
原以為,放出這張“衛星圖”就是為了打壓、嘲諷一下朝鮮“造船技術”不行。
但是,當圖像公布之后發現,“崔賢”2號艦身上覆蓋著大量類似于“紫色幕布”那般遮擋物,而“遮擋的對象”主要是安裝在艦體上的74個導彈垂發單元。
乍一看,朝鮮遮擋“艦身”這件事,似乎合情合理,沒有問題。
但這次“事故”原因,很可能就出在這74個導彈發射單元上。
眾所周知,“崔賢”1號也好,2號也罷,它對應的其實是俄22350型護衛艦,以及我國的052D型驅逐艦。
22350型護衛艦“非升級版本”,噸位雖然比“崔賢”姐妹號少了500噸位。但是,該護衛艦導彈發射單元,卻只有48個,比朝鮮戰艦足足相差26個。
同時,我國的052D型驅逐艦“噸位”更是比“崔賢”姐妹1號、2號高出2000噸位,相當于高出40%,但導彈發射單元只有64個,也比朝鮮戰艦少了10個。
這說明,“崔賢”姐妹1號、2號的導彈發射單元在“數量設計”上邊,屬于小身板拉大車“不正常”!
更直白一點講,“崔賢”級驅逐艦不該“硬塞”這么多的“發射單元”。
但是,朝鮮太心急了,更患有“火力不足”的恐懼。所以,才裝下了“過多”的導彈發射單元。
不過如此一來,不僅在設計上要作出“很大的改動”,同時“小艦配重炮”背后,犧牲的可不僅僅是簡單的“壓縮生活空間”、去掉艦艉直升機坪。
而是整體艦身重心位置的設計大概率高于常規設計,相應改變的則是“適航穩定性”無法簡單的套用到常規理解中,這就使得本身下水風險就不小的“橫向下水”所面臨的風險、變數更大了。
總結起來,就一句話:為了“增強火力”,極致增加“發射單元”,很可能設計上就存在“風險隱患”,而“橫向下水”的方式將這種隱患,徹底暴露了出來。
再直白一點講:“設計圖”本身就存在“隱患”,這才是問題為何這么嚴重。
一旦這一點被證實,接下來的“崔賢”3妹、4弟、5幺妹等等,恐怕都沒辦法“開工了”。
甚至還會影響到朝鮮其他類似的“小身板扛著重火力”的戰艦圖紙被推翻、重申,以及相應的建造計劃、進度被“擱置”。
說得再直白一點,“崔賢”2號出事,暴露的最大問題是:“大火力、小身板”,犧牲空間,換取“導彈發射單元”的設計理念與邏輯本身,就是最大的風險隱患。
問題不是“一般般的嚴重”,更不是“翻船”打臉這么簡單,而是朝鮮制定的“海權戰略”與接下來一系列戰艦的設計、制造計劃很可能“全都亂套了”。
錯誤由誰承擔“很重要”
可能有人會問,若真的是“設計”問題,作為“姐姐”的“崔賢”1號,為何下水時就很絲滑,什么事都沒發生?
原因很簡單,歸結為2點。
第一點,“崔賢”1號與2號下水的方式不同。雖然“1號”下水沒有公開,但從當時下水時的各種圖片、影像分析,為了讓“1號”開門紅,下水時很可能采用的是“固定船塢式”下水。
這種下水方式,簡單地講,就是把船塢建在下水區域的邊上。當戰艦在船塢內建設好之后,將該區域的水引進來,漫過船塢。
隨后依靠水的自身浮力,再加上由外部“牽引”的動力,將戰艦、船只拖出來,那叫一個安全,安全,還是安全!
這種下水方式,確實不會增加“重心”風險。
但是,輪到“2號”時,采用的卻是“側滑式”的船臺下水方式。這對于艦身首、尾同時下水,還要保持絕對“平衡”,無形中對下水技術的要求更高了。
這次失敗,朝方認為是指揮經驗不足,導致“平衡”沒掌握好。
這種說法有道理,但“真正的原因”或許是那些武器單元“超載了”,才導致操作難度過大、平衡被打破,造成這起事故。
所以“核心問題”不是指揮,也不是操作,而是“超載、超重”的“2號”根本就不適合這種下水方式。
不是說這種“下水”方式一定會導致船體側翻,但武器重量“超載”導致出事的概率,遠超“正常載重”的概率。
如此一來,真正的“責任”,是要追究到“設計”那一環。
以及還要追究“到底是誰,下令必須塞這么多的導彈單元”,這都是要追究“主要責任人”。
屆時,影響到的很可能是金正恩親自安排的“負責人”,也就是他的親信,甚至他本人的威望。
第二點,“崔賢”姐妹1號與2號近乎同時建造,但實際上朝鮮不具備同時建造2艘5000噸級戰艦的能力。
一方面,朝鮮此前建造的最大“噸位”戰艦,還要追溯到2010年建造的1500噸的“南津”級護衛艦。
如今,直接橫跨2000噸級、3000噸級以及4000噸級這三個檔次的戰艦,一步到位的直接開建5000噸級,而且一上來就是重火力的“魔改版”。
說實話,沒有經驗的長期積累、推演,如此“心急”導致事故,一點都不意外。
另一方面,大型戰艦、新型軍艦首次建造,通常都是由朝鮮南浦造船廠負責。其中,“1號”便是出自該造船廠,所以這里聚集了“真正的造船精英”。
但是,“2號”卻出自清津造船廠。說實話,該造船廠主要造的是貨船、漁船和挖泥船,至于戰艦最多能夠建造“小型艦艇”而不是戰艦,更沒有一步到位建造5000噸量級戰艦的能力。
結果,不僅要造,建造周期上比“第一艘”還要快上20天,并以最難的下水方式“考驗”他們。
船體“翻了”也就見怪不怪了!
真要追責,還是那句話,金正恩太著急,也太自信了。
但一切過錯,不能由他來背負。
同時,更不能“暴露”2號下水失敗,很可能在設計之初,被過分要求“火力”導致設計本身存在戰艦重力隱患,不適合目前下水方式。
這些都要有人“背鍋”。
其中,負責“崔賢”的俄專家團隊,此前還因為“1號”成功下水,接受來自金正恩的勛章表彰。如今,卻是“集體休假”。
接下來,大概率整個朝鮮“戰艦”建造速度都要“踩剎車”,并打亂金正恩的海軍發展與“遠洋布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