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5年6月70城房價變動情況。數據一出,不少購房者第一反應是:廣州又降了,而且是新房、二手房雙雙下行。
具體來看,6月廣州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下降0.5%,二手住宅價格則下降了0.7%。同比數據也不算樂觀,新房下跌5.1%,二手房跌幅更是達到5.9%。看似“跌聲一片”,不免讓人心頭一緊:房價還會繼續降嗎?現在還適合買房嗎?
但如果把這組數據放在整個市場周期和城市發展的大背景下重新審視,或許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場變化。
從全國來看,這次房價的下行并不只是廣州一個城市的情況。一線城市整體新房環比下降0.3%,二手房下降0.7%,因此放在整個市場的調整趨勢里看,這樣的波動,或許是一次正常的節奏回調。
過去兩年,廣州經歷了一輪供應量的集中釋放,加上政策頻繁微調,市場情緒也在多空之間反復震蕩。在“松綁”與“去化”的拉扯中,購房者的預期逐漸趨于理性,這時候價格進入一個緩慢修正區間,也并不出奇。
尤其是二手房,近幾個月掛牌量持續增長,根據鏈家公開的外網數據,目前掛牌量接近14.47萬套。
這背后是議價空間的明顯拉大,在價格博弈加劇的同時,也推動了實際成交價格的下探。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一手還是二手,價格下行的過程,也是價值重新“露出”的過程。我們能觀察到一些非常典型的信號——
新盤中,在次中心板塊如荔灣、番禺等區域,總價在300-400萬元以內的品質改善盤,在近期市場中表現穩定;
部分現房、準現房項目,因兌現度高、交付風險低,獲得了更高的關注度。
中心區二手房重新成為市場焦點,例如天河區內的部分核心地段,還出現過錄得價格上漲的現象。
也就是說,在價格調整的背后,真正具備稀缺屬性與兌現能力的產品,依然具備穩定價值支撐。市場不是全面下行,而是在做“有選擇的修正”。
如果說價格是樓市的“溫度計”,那這一次的數據,傳遞的可能不是冷,而是一種慢慢調整的信號。
這并不意味著市場在惡化。相反,價格的調整更多像是一種對現實供需的回應。對于開發商而言,放緩節奏、讓利走量,是當前階段更穩妥的策略;對于購房者來說,觀望與比價,已經成為當下主流的決策習慣。
從另一個角度看,當價格逐漸回歸合理區間,對于剛需、改善型購房者來說,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種“機會窗口”。比如近期天河、白云等板塊的剛改新盤,價格更親民、產品也在升級,反而在這輪行情中獲得了不少關注。
尤其是在中心區,部分產品的“價格帶”已出現松動——原本難以下探的區間,如今也有了更可接受的總價方案。這其實也是市場自我調節的一部分,用價格的適度讓步,換取更多真實需求的回歸。
廣州作為一線城市,在這輪調整中顯得更為敏感,這背后有價格層面的因素,也有結構上的差異。但從長期來看,這座城市的吸引力并沒有因為價格變化而減弱。
無論是人口的持續流入、優質教育醫療資源的集聚,還是不斷完善的軌道交通和城市更新項目,廣州始終保持著穩步向前的節奏。即便短期價格調整,但長期來看,這里依然是具備抗周期能力的一線市場。
從土地市場也可以看出這一點。6月底嘉禾望崗、新中軸等核心區域的土地出讓,依舊吸引了不少房企參與。能看出的是:大家對城市核心資產的信心還在,只是節奏更從容了。
另一方面,新房產品的更新迭代也在加快。不少新盤在戶型設計、景觀打造、配套設置上都做了明顯提升,開發商正在用更實在的產品回應購房者愈發清晰的判斷標準。
至于未來幾個月房價走勢,大概率仍將延續平穩調整的基調。庫存仍需時間去化,市場信心也需要更多現實支撐。價格可能還會小幅波動,但大幅下行的空間并不大。
對購房者來說,這更像是一個“時間換空間”的階段。不需要急著做決定,但也不必陷入過度觀望。選房節奏可以放慢,但目光要更清晰、更具體,關注的重心也在悄然變化——從價格漲跌,回到產品本身,回到區域發展與生活落點。
當樓市脫離盲目上漲的節奏后,留給理性選擇的空間,其實更大了。廣州,作為一座城市價值與現實生活緊密掛鉤的市場,也許正處在下一輪自我更新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