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湯湯,星夜如幕。5月19日晚,600架無人機在市區石鼓閣上空騰躍而起,以蒼穹為畫布,以代碼為筆墨,勾勒出振翅欲飛的五彩鳳凰、執禮相拜的周人先祖以及“中國”一詞的最早輪廓。光影流轉間,三千多年前的禮樂文明與數字科技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場震撼人心的無人機表演,不僅拉開了2025年寶雞市周文化旅游節的序幕,更向世界宣告:這座擁有厚重歷史文化的城市,正以文化為魂,在文旅融合的發展浪潮中開辟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寶雞路徑”。
西周市井被高度復刻
從觀賞到參與
赴一場古今交融的沉浸式盛宴
5月18日是周日。這天傍晚,市區從東嶺廊橋到陳倉老街,從茵香河畔到石鼓山下,絡繹不絕的市民和游客摩肩接踵。東嶺廊橋南邊的廣場更是被里三層外三層地圍了起來。
眼瞅著太陽已經落山,氣溫還在30多攝氏度。大家有的搖著扇子,有的不停地拉著領口,但沒有人離開,也沒有人抱怨,所有人都望向廣場中央。人群之中,只見一面面印有“周”字樣的旌旗迎風獵獵,一只鳳凰造型的紙鳶在空中不斷盤旋。廣場上,近百名“古人”肅立。他們有的是身著鎧甲的將士,有的是一身長袍的貴族,有的是干勁滿滿的官員,有的是婀娜多姿的舞女,有的則是從事不同活計的百姓。他們在“姜太公”的帶領下,圍在“周武王”身邊,一動不動,仿佛是沉睡數千年的雕塑。
岐山周文化景區別出心裁的“周人迎賓禮”
晚上7時,“咚咚咚”的擂鼓聲在廣場響起,“周武王”正了正衣冠,大聲宣告:“開市!”這一刻,所有的“古人”都“活”了過來。伴隨著激昂的音樂,“姜太公”甩起魚竿,舞女們翩翩起舞,將士們舉起長矛和巨盾,護送著貴族、官員和百姓走向不同的方向。
周風古集人氣旺
同一時刻,東嶺廊橋、陳倉老街、太陽市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古人”的身影。他們或彈奏樂器,或擺攤售賣,或吟誦《詩經》,或展示禮儀。這些“古人”的出現,不但讓游客驚喜不已,還完整還原了西周市井的煙火氣。
“就像穿越!真不知道是他們穿越而來,還是我們穿越而去!”一名舉著手機直播的游客不禁驚呼。
周風服飾展演打造視覺盛宴
這是“周風古集”的活動現場,是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游局聯合主辦的2025年寶雞市周文化活動周的活動之一。
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魏昕林告訴記者,本次周文化旅游節,以“周風雅韻 禮行華夏”為主題,從5月17日至20日,在陳倉老街、茵香小鎮等地同步開展,內容豐富多樣,涵蓋周風古集、實景古韻國潮華服秀、“詩經里的寶雞”配樂朗誦、“‘音’你而來·拾光寶雞”本地音樂團體演出、《印象·大周》周文化集中展示、“禮樂千年”——周禮文化傳承展示、“鐘鼓樂之”古風音樂會、周文化COS動漫節、“周秦文脈共溢彩”文藝作品展示、戶外公益電影放映等多場活動。
這是寶雞首次將“周文化”融入文旅節慶活動全過程。縱觀整個活動就能發現,這不是簡單的歷史復刻,而是以當代審美重構文化記憶,讓三千多年前的文明基因在新時代語境中重新表達。
在陳倉老街北邊,一座名為“岐下小院”的主題小院正成為游客的“打卡地”,這里舉辦的展覽并沒有文物,卻以精妙的設計與解說,帶領參觀者讀懂藏在“西周五禮”里的“人生必修課”。除此之外,還有穿著周人服飾的智能機器人“周周”提供專業又生動的講解,讓古老的傳統文化以新穎的科技形態呈現在大眾眼前。
實景古韻國潮華服秀備受關注
游客有任何問題,也可以現場互動,從“我聽你講”到“我問你答”,大大提升了游客的代入感和參與感。
這只是周文化活動周的一個縮影。活動期間,整個陳倉老街都變成了周文化體驗區:周服妝造館可主題換裝;“周代學堂”“市井街巷”成熱門打卡點;周服文化工坊里可以自制周文化紀念品;農耕體驗區、市集文化區、編鐘體驗角……一場古今交融的沉浸式盛宴,熱情地邀請著所有游客。
從“1080萬”到“2.2億”
寶雞文旅的“破圈”之路
5月20日晚,寶雞音樂廳內笛聲悠悠、琴聲雅致。一首首耳熟能詳的經典詩詞篇目,在編鐘、磬、塤、骨笛、古琴等多種樂器的合奏下,觸動著每一位聆聽者的心弦。“鐘鼓樂之”古風音樂會正在這里精彩上演。
開幕式上的各類演藝精彩紛呈
演出剛結束,游客劉東就迫不及待地將剛拍攝的精彩片段發到朋友圈和短視頻平臺上。“我最近拍的作品都是這次活動中的內容,點擊量明顯上來了。”劉東說,他不是專業視頻博主,只是偶爾拍點視頻記錄一下生活。過去拍攝的視頻,瀏覽量最多不超過1000次。這幾天,他帶著家人參加周文化活動周活動,順手拍了幾段視頻,沒想到瀏覽量都上了萬。記者看到,他點擊量最高的視頻是“實景古韻國潮華服秀”的表演片段,瀏覽量已經接近20000次了。
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在今年周文化旅游節期間,不論是媒體從業人員,還是像劉東這樣的普通游客,只要拍攝與此次活動相關的內容,瀏覽量、點贊數和評論數都在增長。這也從一個側面顯示出周文化旅游節的成功以及寶雞城市知名度與影響力的顯著提升。
周文化集中展示引全民參與
究其原因,是活動真正尊重了市場規律、遵循了傳播規律,真正深入了人心。作為主辦方,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游局沒有限定年齡、沒有限定專業,而是面向全社會,廣泛邀請市民群眾共同參與到盛大的表演中去。于是,游客可以看到不到10歲的孩子口齒伶俐地向大家介紹周酒的起源;60多歲的老人大大方方穿起古裝,向游客展示優雅的體態和大氣的服裝;出道多年的音樂人在舞臺上盡情歌唱,臺下高高盤起發髻的古裝美女,則合著韻律盡情舞動……
活動期間,國內知名Coser珞秋和伙伴們一起來到寶雞,裝扮成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中的人氣角色“敖丙”,受到廣大動畫愛好者的好評和追捧。珞秋表示,她是第一次來寶雞參加周文化活動,希望通過cosplay表演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了解周文化,感受它獨特的魅力,共同推動周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參加“周風古集”的游客趙敏利表示驚喜超過預期,既能欣賞沿途渭河旖旎的風光,了解寶雞四區八縣民俗風情,還能讓孩子更深刻地認識歷史。活動期間,市民張增世專門穿著漢服來到陳倉老街,作為一名古風愛好者,這次周文化旅游節讓他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他也借著這次機會,結識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參與到“開筆禮”活動的小朋友陳熙絢在新奇之余,也堅定了好好學習、傳承弘揚周文化的決心。
古裝機器人與孩子們游戲互動
來自社會各界的活動表演者和參與者,有著更多的感悟。參與到“詩經里的寶雞”演出活動中的朗誦愛好者劉進鎖告訴記者,他愛文化,更愛寶雞,這次活動鼓舞了他,堅定了他把《詩經》讀給更多人聽的決心。周服秀展示體驗活動的演員許奎說:“這次特別設計的周服秀就是從青銅紋樣中提取設計元素,讓沉睡幾千年的文物符號煥發新生。我們將持續發力,發揮咱們傳統文化活動策劃的優勢,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為寶雞打造‘行走的周文化課堂’,讓周原大地的文化基因真正活起來、傳下去。”
口碑有了,影響力自然就有了。短短幾天時間,2025年寶雞市周文化旅游節的相關媒體報道點擊量已達3000多萬次。與此同時,“看中國,來寶雞”的城市文化品牌宣傳語也更加深入人心。寶雞市文化和旅游局合作交流科科長劉鵬敏向記者展示了從去年到今年的相關平臺數據統計:去年4月,抖音平臺上“看中國,來寶雞”相關話題只有1080萬次的播放量,到了今年5月15日,周文化旅游節開幕前夕,相關話題的播放量已經達到2億次。到了5月22日,播放量已經突破2.2億次。短短7天時間,就增加了2000多萬次的播放量,可以看出,全社會參與寶雞文旅品牌宣傳推廣的積極性不斷提升,節慶活動的引領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另一組數據更為直觀。周文化旅游節期間,陳倉老街所在的石鼓文化城街區累計吸引游客14.6萬人次,綜合營收960萬元。而去年同期,石鼓文化城街區的客流量為3.7萬人次,綜合營收為330萬元。
這兩項數據,直觀反映了寶雞旅游熱度和知名度的飆升。正如許多網友在短視頻平臺上的留言所稱:寶雞,真是一座寶藏城市。
從“內卷”到“破局”
好故事越講越動聽
周文化旅游節火了,寶雞火了。與之前許多城市被“潑天流量砸中”不同的是,寶雞的火是必然的,是早有準備的。
從去年至今,寶雞就始終站在流量的浪潮之巔。明星演唱會、銀杏音樂節、“與輝同行”來寶、開通旅游景區直通車等諸多活動,不斷助推寶雞文旅“出圈”。聯盟大橋“爆火”,是因為經過20余年的持續打造,聯盟大橋附近渭河兩岸已成為寶雞市區生態最美、城市地標性建筑最為密集的區域,也是“看中國,來寶雞”的核心區域之一。辣子火鍋“出圈”,前來品嘗的大批“老饕”,一出火車站就能欣賞到熱情好客寶雞人的歡迎表演,還能品嘗到免費的搟面皮、豆花泡饃、臊子面等西府名吃;馬拉松“點燃”一座城,外地選手無不為寶雞干凈的衛生環境和市民熱情的加油助威聲著迷;更別提寶雞獨有的“看家寶”——展示著國寶“何尊”的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和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周原遺址。
游客摩肩接踵
這些文旅IP,極大增加了寶雞文旅的豐富性和獨特性,也讓寶雞熱度不減。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些元素也考驗著寶雞文化建設和城市治理的能力。
寶雞經受住了考驗,并憑借高超的戰略眼光和卓越的執行力,穩穩接住了流量,還將其轉化為文化強市建設的新動力。
就拿本次周文化旅游節來舉例。作為我市唯一保留的規格最高、影響最大的文旅節慶活動,寶雞之前已連續舉辦了十三屆文化旅游節,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什么這次要更名為“周文化旅游節”?
魏昕林解釋說,寶雞作為周文化的發源地,遺留了大量的“周文化”資源,這也是我市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為我市開展各類“周文化”相關活動提供了寶貴的物質和文化支撐。這次更名,首先使得寶雞的地域文化特色更加突出;其次可以帶動全市文旅產業衍生出一系列以“周文化”為主題的文旅項目、演藝精品、旅游線路、文創產品等特色文旅發展體系,促進文旅產業發展;最重要的是,文化旅游節更名后,能夠更加精準錨定寶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加深游客對“周禮之鄉”的印象,助力城市品牌塑造。
本次舉辦的大量精彩活動,也印證了這一說法,顯示出寶雞圍繞“周文化”做“大文章”的雄心和信心。
5月19日晚9時許,寶雞市周文化研究會會長、全國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個人任周方仍然站在岐下小院里,為參觀的游客致介紹詞:“‘岐下’之名源自《詩經》,我們希望通過這座小院,讓人們銘記周文化,銘記周部族在寶雞創造的偉大文明。”
寶雞周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寶雞市古琴學會會長李朝陽則在“鐘鼓樂之”古風音樂會上表示:“我們都希望能通過音樂、舞臺和藝術的方式,將禮樂文明傳遞到今人的心目中去,讓他們也能夠在心中建起‘禮’的豐碑,能夠把古代好的東西作為我們今天生活的標準和要求,然后服務于社會。”
在“周秦文脈共溢彩”傳承弘揚周文化藝術研討會上,市文聯副主席趙會科、市作協主席李廣漢、市美協主席鄭玉林、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胡新明、寶雞文理學院教授李劍清等一致認為,要把周文化研究與文學、美術、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緊密結合起來,讓周文化“活”起來,讓中華文明以不同的方式得以傳承。
近年來,許多城市陷入“仿古街+燈光秀+漢服體驗”的同質化競爭,游客“看膩了青磚灰瓦,分不清南北古城”。其實,文化IP的競爭力,就在于能否用當代語言講好古老故事。周文化旅游節的舉辦,讓這座古老的城市以“周文化”為錨點,將散落的青銅器、禮樂、詩經資源整合起來,將學術化的文化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體驗,實現了從“資源富礦”到“品牌金礦”的跨越。
從“活動熱”到“產業興”
在傳承中堅定文化自信
周文化旅游節已經落下帷幕,但文化強市的建設永不落幕,文化自信的強音永遠回響。周文化旅游節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寶雞這座古城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更為其如何講好周文化、弘揚和傳承周禮文明提供了寶貴經驗和深刻啟示。
5月19日,西北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孫慶偉應邀參加2025年寶雞市周文化旅游節開幕式。作為一名曾經長期在寶雞周原遺址從事考古發掘研究的考古人,孫慶偉對周原、對寶雞都有著深厚感情。他表示,寶雞不僅是周族演繹舊邦新命的大舞臺,也是華夏文明“宅茲中國”的根據地,堪稱禮樂文明搖籃、德政思想淵藪。
豐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遺產,讓寶雞在傳承弘揚周文化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和義不容辭的責任。具體來說,就是在文化資源的再整合、文化產品的再創新、文明記憶的再升華上做文章。
《2025年寶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寶雞將進一步加強文化保護傳承。全面落實《周原遺址保護條例》,加快周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舉辦周文化論壇等系列活動,打造周文化保護傳承弘揚高地。在2025年寶雞市周文化旅游節開幕式上,市上進一步提出,寶雞將通過3至5年努力,打造一批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周文化IP,加快寶雞“周禮之鄉”文化品牌建構。
在有力的規劃引領和政策支持下,傳承弘揚周文化的行動正在有序展開。鳳翔泥塑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胡新明認為,要在周秦文化故事的講述方法上下功夫,通過現代創意與表達,讓民間美術作品既有靈魂又有時尚感。目前,胡新明等藝人正在開發周秦文化系列文創產品,比如“何尊西鳳酒”等創新作品。
聚旺控股集團總經理趙永妮則提出,今年將全力打造石鼓山大型實景演藝,更好地展示寶雞歷史文化、講好寶雞歷史故事;同時依托石鼓文化城一二期400多家商戶,針對不同群體,以沉浸式、體驗感為核心,把“非遺+旅游”相結合,推出沉浸式、互動式項目,實現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日日有看點。
周文化旅游節落幕,周文化卻愈加火熱。講述周禮故事,展示地域特色的寶雞特色美食大賽已經火熱開展;每周六、周日在西安至隴縣間常態化開行的Y519/Y520次寶雞旅游專列已經投入運營,其中周文化主題車廂最受歡迎;“百團萬人周游寶雞”活動即將在各縣區、各景區的聯合下火熱啟幕……
古今交融,周風再起。我們期待寶雞在周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綻放更璀璨的光芒。
寶雞融媒 張家旗
圖片由趙彬瑞、謝克強拍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