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六安市正式被授予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一典潤古今 一山贊英雄 一河寫春秋
山河典籍 見證了這座城與文明的交集
這里是六安
人與城市 生長 奔忙
生活中演繹的點滴故事
是流轉向前的歲月
亦是文明的始終
滿城文明踏歌來
六安,地處安徽西部、大別山北麓,俗稱“皖西”。
近年來,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著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精神,秉持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把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靠民工作理念全面融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積極探索文明創建新方法新路徑,一座鏈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文明之城正踏歌而來。
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第一條實踐路徑皋陶法治文化:一座城的“文明底蘊”
一部法典,詮釋了一座城的文明底蘊與厚度。
六安,古稱“皋城”,因這里是上古四圣之一、中國司法鼻祖皋陶yáo的封地而得名。
皋陶,不僅給六安帶來了地域的榮耀,更為六安帶來了上古文明與法治的光芒。在這里,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風。
漫步在六安市的大街小巷,能夠時時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文明氣息。然而在創建之初,一些不文明行為如遛狗不牽繩,高空拋物,共享單車亂停亂放,電動車不上牌隨便上路等,這些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曾經一度存在“無法可依”的尷尬局面,形成了創建中的“痛點”。
“良法”保障“善治”。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問計于民、開門立法。2020年11月1日,《六安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應運而生,將文明素質培養從道德層面上升到法治層面,把不文明行為列入地方性法規禁止的范疇,給市民行為劃定了嚴格的法律紅線,破解了執行難題,讓文明行為有法可依、有規可循。
以“法治”破題,用“德治”答卷。
“好人報時”、“好人路”、“好人公交卡”、照見最美”文明實踐品牌……文明城市不僅要有光鮮亮麗的“面子”,還要有崇德向善的“里子”。六安市花樣宣傳“平民英雄”,組織開展道德模范評選、先進典型巡講等活動,分享感人故事、宣講好人好事,讓“六安榜樣”、好人模范成為文明“代言人”,帶動全市人民學習榜樣、爭做榜樣,以道德滋養引導市民向上向善,以德促治。
以德治浸潤人心,推動文明實踐落地生根、欣欣向榮。文明實踐品牌“鄉村名嘴說”,以講故事、大鼓書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以鄉音鄉情宣講好六安故事,傳播好黨的聲音;《咱們村里有村晚》4上央視,聚焦培育鄉風文明;新時代文明實踐,把最好的場地讓給群眾,讓最優質的資源下沉基層,提檔升級的六安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提供陣地保障。移風易俗“新風堂”,已成為吸引群眾、方便群眾的新文化場所。“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這句話如今已成為六安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生動寫照。“明刑弼教,以化萬民”。六安發揚傳承皋陶法治文化,精準解決城市文明領域突出難題,通過法律法規的剛性約束與道德理念的柔性浸潤,直擊痛點,攻克難點,疏通堵點,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關心的急難愁盼問題,“人民至上”理念貫穿創建全過程。
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第二條實踐路徑革命的大別山精神:一座城的“文明底色”
知所從來,方明所去。
皋陶的法治文化,在建章立制中常態長效;革命的大別山精神,在春風化雨中培根鑄魂。
六安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在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史中,六安28年革命紅旗不倒、30萬先烈為國捐軀,108位開國將軍同一個故鄉,享有“紅軍搖籃、將軍故鄉”和“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的美譽。
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六安考察時指出“要將紅色基因世世代代傳下去”。在皖西大地深深扎根的紅色信仰,已融入六安人的基因,熔鑄著革命老區代代傳承的大別山精神,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破局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這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對于老區六安而言,經濟欠發達,如何用有限的資金塑造理想的城市?六安堅持紅色傳承,構筑精神高地,不做面子工程,不搞“花架子”,將有限的資金全部投入到實實在在的項目上面。
2022年以來,六安市以系統觀念謀劃實施創城“八大模塊”254個項目,投入約64億元。針對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持續開展背街小巷整治、農貿市場提檔、交通秩序提升等專項治理。
創建為民,更是為了惠民,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是創城的題中之義。如今,農貿市場,攤位經營規范有序、環境衛生持續改善,煙火氣十足;主次大街,人、車各行其道、交通秩序井然,路面整潔清爽;背街小巷,道路平整硬化、管道維修換新,文化特色突出。原先是破舊的背街小巷,如今成為了“網紅打卡地”。
青少年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生力軍。六安堅持培根鑄魂、潤心啟智,用革命傳統、愛國主義教育引導青少年從小學黨史、聽黨話、跟黨走。紅色基因傳承進校園,圍繞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紅色資源,針對廣大青少年群體,廣泛開展活動。
由孩子到家庭,由家庭到社區,由社區到城市,編織出一層層共建互動的文明之網。
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第三條實踐路徑淠史杭戰天斗地精神:一座城的“文明底氣”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
淠河,是六安人的母親河。流淌在六安這樣一座紅色之城,淠河帶給人們的不僅有物質上的富足,更有精神上的鼓舞。
1958年,在修建新中國最大的水利工程——淠史杭工程中,老區人民發揚戰天斗地的淠史杭精神,在當時缺資金、缺技術、缺物質的情況下,自力更生開展灌區建設。
淠史杭戰天斗地的精神,也延續到今天六安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中的每一個瞬間。廣大市民是文明城市創建的受益者,也是創建成效的檢驗者,更是文明創建的主力軍。在創建伊始,曾出現了“干部干,群眾看”,甚至出現“干的干,看的看,看的給干的提意見”的現象。
文明城市創建沒有“局外人”。六安在全國首創探索和完善一套堅持黨的領導、群眾主動參與、社會高度自治的基層民主制度體系,通過“無事”找書記的基層治理模式的推廣,廣泛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凝聚創城合力,人民群眾自覺參與創城的熱情被點燃,實現了文明創建由“袖手看”到“拍手贊”、再到“動手干”的轉變,從創城中找到認同感、歸屬感和榮譽感。
六安漫漫創建路,群眾的高度自覺是文明城市發展的重要根基:市、區、街道、社區“四級聯動”,全市上下積極參與;機關爭創“文明單位”,窗口爭創“服務品牌”,企業爭上“誠信榜”;家家爭當文明戶,人人爭作文明人……六安各種群眾志愿服務載體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目前,全市有注冊志愿者超百萬人。在人民群眾心中,創城行動已不再是迎接檢查的“一陣風”,而是主動扮靚城市的文明姿態。
六安以常態化保持、法治化保障、制度化落實和信息化賦能,對未來城市文明目標有了明確的實現路徑。
一切都在追求高標準、一切都奔著完美努力,把最好的空間留給城市、留給市民。越來越多的市民,感受到了家門口的變化,感受到了文明創建的紅利。千千萬萬個市民的“小確幸”,成就了這座城市的大幸福。
多少個日夜的更替,寫就六安創建行進的腳步。
全國文明城市的桂冠,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追求。是市民和這座城的“雙向奔赴”“相互成全”。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中,六安蹚出了一條經濟欠發達地區高質量創成全國文明城市的實踐路徑,書寫出新時代文明城市創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比翼齊飛、互熠生輝的精彩答卷。
全國文明城市
六安歡迎您
來源:六安市新聞傳媒中心
編輯/湯格 監制/蘭天 終審/孫峰 王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