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東來風波再起,這次是紫砂壺定價問題!
一位專注于紫砂壺的網紅博主“小郎君”,突然在網上發布視頻批評胖東來:
紫砂壺定價過高,水分太大。
就在胖東來剛公布紫砂壺定價標準后不久,“小郎君”連續發布了10條視頻進行反駁。
隱藏的問題終于浮出水面!
網紅的“專業質疑”
5月20日,紫砂行業的網紅“小郎君”通過一段視頻,在網絡上掀起了對胖東來的巨大爭議。
他以“從業十年的業內人士”身份,直接指出胖東來銷售的紫砂壺存在嚴重問題。
在他的視頻中,他將胖東來標價1萬到1.08萬元的龍頭壺與自己手中價值4000元的紫砂壺進行了對比。
他提到胖東來的壺存在“龍頭雕刻線條僵硬、紋路呈現機械感、壺蓋閉合縫隙不均勻”等工藝缺陷,并斷言其實際價值僅幾百元,是在借助品牌溢價“割韭菜”。
此外,他還暗示胖東來利用“良心企業”的形象掩蓋產品缺陷,可能損害宜興紫砂行業的聲譽,并聲稱早在2024年6月就已向品牌方反饋但未獲回應,此次更是堅定地表示愿意承擔法律責任。
這段視頻迅速在網絡上擴散,引發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
一部分消費者被“小郎君”看似專業的對比打動,開始擔心自己在胖東來購買的高價紫砂壺是否真的物有所值,紛紛要求胖東來“證明自己清白”。
同時,也有不少網友保持理性態度,指出“小郎君”缺乏質檢報告和進貨渠道等實質性證據,懷疑他只是想借胖東來的“頂流”身份來蹭熱度。
胖東來的“數據回應”
面對“小郎君”的質疑,胖東來展現了大企業的責任與效率。
僅僅三天后,也就是5月23日,胖東來便發布了《紫砂商品定價標準公示說明》,用“數據+售后”組合拳強勢回應。
在定價方面,胖東來坦率地公開了毛利率僅為20%這一關鍵數據。
要知道,在紫砂壺行業,普遍的毛利率在40%-50%,高端品牌甚至可以達到60%-80%。
胖東來還展示了進貨憑證,例如一款1.08萬元的壺,進價為8640元,充分證明了其“拒絕價格虛高,毛利僅覆蓋倉儲、服務成本”的定價理念。
同時,胖東來還揭露了行業潛規則,指出部分商家通過“大師證書”“非遺概念”進行包裝溢價,而自身選品則側重“實用器”,拒絕炒作“收藏屬性”。
在售后服務方面,胖東來同樣給出了讓消費者放心的承諾。
未使用且包裝完好的紫砂壺,只要有購物憑證及商品證書,在無人為損壞的情況下,7天內可無理由退貨并全額退款。
而且,胖東來還開通了“紫砂鑒定咨詢專線”,邀請宜興工藝師駐店提供免費鑒定服務。
胖東來的這一回應,得到了業內人士和消費者的廣泛認可。圈內人士紛紛稱贊其“半公益定價”,認為它揭開了紫砂壺行業價格的黑幕,推動中小商家走向透明化。
不過,“小郎君”并未停止行動。
爭議升級
5月25日,他巧妙地改變了策略,避開了之前引發熱議的毛利率爭議,而是將焦點轉向了胖東來紫砂壺的“審美”。
他稱胖東來的選品以“龍紋、福壽圖案”為主,設計“迎合中老年審美,缺乏現代藝術感”,并與自己主打的“極簡素紋壺”進行對比。
直言胖東來的產品“工藝粗糙加審美落后,即使毛利低也是劣品”,甚至暗指胖東來“用服務掩蓋選品不專業”,可能誤導消費者對紫砂藝術的認知。
然而,這一策略很快被網友識破,紛紛批評他“雙標”:談價格時自稱業內權威,談審美時卻以個人喜好為標準。
更有網友質疑他是在借爭議為自己的自有品牌引流。
實際上,胖東來此次紫砂壺輿論風波并非孤立事件。
2024年1月的“褲頭姐”事件中,消費者投訴內褲掉色,胖東來兩小時內下架產品并賠償,卻被部分博主渲染為“服務神話破滅”。
2024年3月,珠寶網紅柴懟懟質疑其玉石定價,盡管后來被扒出關聯17家珠寶企業,被指責“商戰蹭流量”,但事件仍然持續了四個月的關注度。
這些事件的共同特征都是質疑者以“行業內部人士”身份切入,利用胖東來的“高關注度”制造話題,形成“質疑-熱搜-漲粉-帶貨”的流量閉環。
官方介入
在這場輿論風波愈演愈烈之際,監管部門及時采取行動。
5月23日,國家網信辦啟動了為期兩個月的專項整治,重點打擊“無證據抹黑企業、虛構行業黑幕、利用爭議敲詐勒索”等行為。
明確強調“網紅打假需以事實為依據,禁止‘先定罪后舉證’”。
胖東來也積極呼吁“小郎君”通過省級質檢機構鑒定或法律訴訟解決爭議,拒絕網絡“口嗨”。
同時,推出“據實投訴獎勵機制”,鼓勵消費者理性監督,若發現產品質量問題,經核實后可獲得500-5000元的獎勵。
從流量變現的角度來看,此前柴懟懟質疑事件后,其抖音粉絲從12萬增長至45萬,近三個月直播帶貨銷售額達75萬元,帶貨品類包括自有品牌玉石。
而“小郎君”的抖音賬號在爭議期間漲粉1.8萬,評論區頻繁出現“關注我看專業選壺”等引流話術,已被網友截圖舉報至平臺。
生意經不好念
胖東來紫砂壺這事鬧得沸沸揚揚,歸根結底是因為現在大家對商家的期待和做生意應遵守的規矩產生了沖突。
調查顯示,大約七成消費者認為“胖東來提高了行業服務標準,即便多花10%到15%也愿意買個安心”。
但也有超過兩成的網友提醒大家:把一家企業捧得太高,反而會限制整個行業的創新,讓大家失去選擇權。
這兩邊的爭論其實反映了一個大問題——如今大家既希望有模范企業,又害怕把這些企業捧得太高,犯錯都不行。
這次風波還觸動了大家心中的焦慮。明明20%的利潤在行業內算正常,卻被說成“暴利”,這背后是對那些亂漲價商家積怨已久的情緒。
但話說回來,咱們也需要分辨清楚,到底是真心提建議,還是為了吸引眼球瞎帶節奏。
如果對企業要求太過苛刻,以后那些踏實做生意的都不愿繼續經營,最終受害的還是我們消費者。
說到底,這就是信任和流量之間的一場較量。胖東來把成本都攤開給大家看,已經夠真誠了,但“國民企業”這個稱號,反而成了負擔。
雖然官方已經在整治惡意炒作,但靠流量帶節奏的現象還是需要注意。
要想讓大家都誠信經營,企業需要自覺,消費者需要理性,監管也需要跟上步伐。而且啊,我們也應該允許企業慢慢成長,有點小毛病很正常,這樣才能讓市場健康發展。
對于這件事你怎么看?歡迎到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