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在澳大利亞租借的達爾文港,又傳變數。
2015年,來自中國的嵐橋集團租下了達爾文港,租約99年。然而僅僅過去10年,澳大利亞便想毀約。先是宣稱準備采取“一切措施”準備收回。
遭遇中方駁斥之后。最新消息是,一家號稱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關系密切的私募股權公司,正計劃從嵐橋集團手中收購達爾文港控制權。
為了一座港口,澳大利亞不惜“軟硬兼施”,將過往西方最“引以為傲”的契約精神來回踐踏。
來自中國的嵐橋集團租下了達爾文港
反復尋釁 澳大利亞“容不下”這座港
達爾文港位于澳大利亞北部海岸,是連接澳洲與亞洲的重要樞紐。從該港出發,僅需航行500公里即可抵達印尼,1800公里可達新加坡。
然而,交易前港口基礎設施長期老化,地方政府多次向聯邦尋求資金支持未果,最終選擇尋找私人投資者。
嵐橋集團接手后,投入巨額資金對港口基礎設施進行現代化升級和擴建,建造泊位和卸貨碼頭,并加深港口航道。將年吞吐量從1600萬噸提升至3000萬噸,創造當地1/3就業崗位。如今,達爾文港承擔澳大利亞對華出口23%的貨運量,成為中澳經貿合作的重要紐帶。
然而,隨著2018年中澳關系惡化,達爾文港被貼上“地緣政治棋子”的標簽。澳大利亞以“國家安全”為由,對中國企業在澳投資進行全面審查,達爾文港首當其沖。
過去10年,達爾文港無端經受了至少三次政治與安全審查,三次審查的結果,都確認“無需擔憂”。盡管如此,它還是沒有逃過“被炒作”的命運。
這種“虧錢時當甩手掌柜,賺錢了就掀桌子”的操作,連《悉尼先驅晨報》都看不下去,評論道“某些政客正在摧毀國際投資者對澳大利亞的最后信任”。
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和士兵握手
撕毀契約 澳大利亞憑什么“敢”
距港口2公里就是美軍陸戰隊基地,美軍自2012年進駐這里。隨著擴建戰略燃料庫、輪換部署F-35戰機,這里正在被打造成為印太戰略的“前沿堡壘”,為美國在澳北部推動軍事布局清障開道。
事實上,自建國伊始,澳大利亞便充滿了“不安全感”。所以,它先是向英國、美國尋求保護。如今,美國在全球的霸主地位正江河日下,這讓澳大利亞滋生出了一種“被遺棄的恐懼”,即澳大利亞失去其跨大西洋保護者安全保障的恐懼。
所以,達爾文港正是澳方選擇的“政治獻祭”,就如澳前外交官所言,阿爾巴尼斯需要向華盛頓證明,澳大利亞仍是“印太棋盤”上的“忠誠卒子”。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每次中美爆發摩擦時,澳大利亞跳得比美國還高,甚至在全球帶頭“封殺”華為。
此外,達爾文港,也是其選舉炒作的一部分。這個月,澳大利亞剛剛結束聯邦議會選舉。反對黨領袖達頓揚言“當選即強收”,民調顯示45%選民支持對華強硬,逼得阿爾巴尼斯從“務實派”秒變“鷹派”。
同時,炒作“港口威脅論”,將經濟問題包裝為“主權危機”,也能轉移對國內通脹高筑、福利削減的不滿。
達爾文港吞吐量從1600萬噸提升至3000萬噸
屢遭“背刺” 中國反制“剛柔并濟”
不久前,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披露了一則消息: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計劃今年晚些時候再次正式訪華。這將是他兩年內第二次訪問中國。阿爾巴尼斯上臺后,中澳關系的確有所緩和。2023年,澳大利亞對外貿易順差中的近80%來自對華貿易。
但屢屢拿達爾文港挑釁中國,一面吃“中國的飯”一面砸“中國的鍋”,天下可沒有這樣的“美事”。
面對澳方反復橫跳,中國直接祭出“精準打擊”——4月12日,宣布重啟葡萄酒反傾銷調查,海關總署同步要求澳煤企業提交碳排放數據。這兩招堪稱絕殺:葡萄酒占澳出口28%,煤炭貢獻12%GDP。
中國駐澳大使肖千同時在當地《時代報》發文提醒,“中澳自貿協定創造了60萬崗位,政治操弄抹不掉”。這波操作既彰顯底線,又留足余地,堪稱“剛柔并濟”。
其實,上世紀80年代,澳大利亞憑借“中等強國外交”曾在亞太地區發揮了建設性作用,而今卻在“選票至上”的短視中,將國家命運捆綁于大國博弈的戰車。
如果繼續將反華作為選舉“萬能藥”,澳大利亞不僅會錯失亞太經濟整合的歷史機遇,還可能淪為美國地緣冒險的犧牲品。
是讓達爾文港成為貨運繁榮的合作之港,還是危機四伏的風暴中心,并不難抉擇,卻考驗堪培拉的戰略智慧。
編輯: 秦揚軻
責編: 趙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