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天氣預報響警報,北方多地要遭倒春寒。
清明過了本該回暖,可老天爺偏要“返脾氣”,低溫陰雨跟著來。
種地人都知道,這時候小麥拔節、果樹開花,最怕凍壞新芽。東北的老鄉注意了,夜里氣溫跌到0℃以下,玉米苗剛露頭就得防霜凍。老輩人傳下“熏煙法”:地頭堆點濕柴草,后半夜點火冒濃煙,能給莊稼“蓋被子”。
不過現在得講究科學,地膜覆蓋更穩妥,玉米播種后趕緊蒙上,四周用土壓嚴實。
南方這陣子陰雨連綿,稻田積水排不掉,秧苗根須要“泡爛”。
趕緊清溝渠!鋤頭把田邊排水溝挖深兩指,讓積水順著溝往河浜里跑。油菜地里要是有黃葉,別急著全摘掉,留幾片擋擋風雨,等天晴再補點草木灰。
有人問,為啥年年防倒春寒,今年感覺格外難?你看地里的莊稼茬口緊,小麥拔節期撞上降溫,就像人換季容易感冒。河南老張去年試過“葉面噴肥”,降溫前給小麥噴了磷酸二氫鉀,苗子凍蔫了三天又挺過來。
這法子可以試試,不過得兌水稀釋,別把葉子燒出斑點。
還有果園里的桃樹,花苞剛鼓起來就遇冷,咋辦?土辦法是往樹干涂涂石灰水,既能防凍又能防蟲,一舉兩得。
但年輕點的農戶更信“科技防霜”,買了小型風機架在果園,把上層暖空氣吹下來。成本雖有點高,可保住一茬果子,比受災后干著急強。這里得提醒兩句,傳統經驗不能丟,科學辦法要跟上,種地就得“兩條腿走路”。
我個人覺得,現在天氣預報準了,提前三四天就能知道冷暖,準備時間足夠。最怕的是“大意失荊州”,覺得氣溫降幾度沒啥,結果小苗凍壞了沒法補。
就像前年皖北那場倒春寒,沒及時蓋膜的玉米地,后來補種耽誤了半個月農時。
眼下各地區氣候不一樣,東北防霜凍、南方防濕澇,華北還要防干旱。小麥拔節期需水多,要是碰上干冷大風,葉片卷起來就得澆“跑馬水”。
澆水別在中午澆,井水太涼激著根,早晚澆完及時劃鋤松土。家里有大棚的農戶,這時候要勤通風,白天掀開棚膜透氣,傍晚趕緊蓋上保溫。
大棚支架得檢查,螺絲松了擰緊,竹竿裂了換掉,別等大風來了吹塌棚。有人問,要是已經受凍了咋辦?
別急著拔苗,先葉面噴點紅糖水,緩兩天看恢復情況。補種的話要選早熟品種,別耽誤下茬作物播種,時間不等人。
現在手機上都能看天氣預報,可老一輩還是習慣“看云識天氣”,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說法至今還靈驗。不過看手機更準當,隨時盯著預警信息,提前把防霜網、塑料布備在地頭。
農資店這幾天熱鬧了,地膜、有機肥、防凍劑賣得快,去晚了怕缺貨。提醒大家買正規產品,別貪便宜買劣質地膜,來年地里全是塑料碎茬,難收拾。種地就是跟老天爺“搶時間”,你提前準備三分,收成就能穩七分。
這場倒春寒是考驗,也是給咱提個醒:農時節奏半點不能亂,該翻地時別偷懶,該防災時別馬虎。最后說句實在話,莊稼人最盼風調雨順,但真遇上天氣搗亂,咱有土辦法也有新法子,總能挺過去。
眼下該做的就兩件事:趕緊查天氣預報,連夜把防凍排水物資備齊;明早去地里轉一圈,看看苗子啥狀態,有問題早動手。要是拿不準咋操作,村里有農技站,打電話問問專家,比自己瞎琢磨強。關注咱網易號,往后天天更新天氣農事經,幫你盯著老天爺,守好自家田。
記住了,種地不怕天氣變,就怕心里沒打算,提前謀劃、手腳勤快,收成準差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