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韓國第21屆總統選舉27日進入最后一周倒計時。韓媒稱,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國民力量黨候選人金文洙、改革新黨候選人李俊錫形成“三足鼎立”的競選局勢。27日,韓國總統候選人舉行選前最后一場電視辯論會,就化解政治兩極分化方案展開討論。前兩場辯論會已分別于18日和23日舉行,各候選人圍繞經濟和社會問題進行了交鋒。
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 圖自新華社
韓聯社報道稱,這場辯論會于當地時間27日晚上8時在首爾MBC電視臺演播室舉行,李在明、金文洙、李俊錫以及民主勞動黨候選人權英國出席辯論。四名候選人先就解決政治兩極分化的方案進行討論,每人發言限時6分鐘30秒。之后,各候選人以“政治改革和修憲”“外交和國安政策”為主題發表各自的競選綱領,并互動問答。
韓聯社27日稱,李在明表示,雖然國民通過“光之革命”制止了內亂并彈劾了內亂主謀,但內亂仍在持續。6月3日(投票日)將成為徹底鎮壓內亂、全面恢復民主的勝利日。他呼吁選民以“投票革命”來完成“光之革命”。金文洙則譴責共同民主黨推動修改《公職選舉法》并彈劾大法院長(最高法院長),稱很多獨裁者都會說為民獨裁,但從未聽說過罪犯為了自保實施獨裁的先例。
李俊錫稱,此次選舉旨在同時審判庇護戒嚴的“脫離常識勢力”、以民粹主義討好選民的“反原則勢力”,從而恢復原則和常識。權英國則表示,自己將成為站在青年和弱勢群體一邊的總統,為他們構建有希望的未來。
據韓聯社報道,四名總統候選人還公開了各自的外交和安全政策計劃。其中,李在明表示:“大韓民國外交的基礎應該是韓美同盟,應該朝著實質性、全面、漸進、面向未來的方向發展。在此基礎上需要韓美日合作”。他還強調:“我們不能忽視與中國和俄羅斯的關系。它們非常重要,需要妥善處理。”
四名韓國總統候選人 資料圖
在電視辯論進行的同一天,多項民調顯示李在明的支持率領先于國民力量黨候選人金文洙和改革新黨候選人李俊錫。民調機構韓國蓋洛普的結果顯示,李在明支持率為49%,金文洙為35%。李俊錫支持率為11%。與本月初進行的民調相比,李在明支持率持平,金文洙和李俊錫的支持率分別上升2個百分點。若假設形成一對一競選格局,李在明支持率(52%)領先于金文洙(42%),或以51%領先于李俊錫(40%)。中央選舉民調審議委員會27日表示,28日起至大選投票日晚8時禁止再發布或報道有關政黨和總統候選人的民調結果。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表示,此舉旨在防止臨近投票日發布的民調結果影響選舉。
目前,李在明在各大民調機構的調查結果中均名列前茅,這讓鄰國日本感到擔憂。日本《日經亞洲評論》26日報道稱,李在明此前曾批評韓國前總統尹錫悅改善對日關系的舉措,稱日本仍未就1910年至1945年對朝鮮半島的殖民統治進行恰當反省。他指責尹錫悅對東京過度妥協,令國家蒙羞。但在競選活動中,李在明的基調有所轉變。26日,李在明發表聲明概述外交政策愿景,核心是承諾通過“務實外交”使韓國成為“外交與安全強國”。李在明將日本描述為“重要合作伙伴”,并表示會在對歷史和領土問題采取“有原則”回應的同時,為“持續穩固的日韓關系奠定基礎”。
日本《產經新聞》英文網站“日本前進”近期一篇評論指責李在明“持續抨擊日本”,并稱其執政將讓東京“不安”。日本笹川和平財團日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申愛稱,“李在明似乎在走鋼絲:一方面軟化對日基調以吸引中間派,另一方面又敦促日本在歷史問題上進一步行動,以滿足進步派基本盤的要求”。李申愛表示,“若改善日韓關系可能危及國內支持,李在明不太可能冒任何政治風險”。日本立命館大學經濟研究生院教授李康國稱,東京仍擔憂李在明可能持反日立場,“前總統文在寅執政時期與日本關系緊張,東京對此記憶深刻”。
李在明若執政將讓東京“不安” 資料圖
就在韓國大選投票日益逼近的同時,對前總統尹錫悅戒嚴令事件的調查仍在繼續。韓聯社稱,韓國警方27日表示,對涉嫌內亂的前國務總理韓德洙、前經濟副總理兼企劃財政部長官崔相穆采取禁止出境措施。警察廳國家偵查本部戒嚴特別偵查組前一日以嫌疑人身份傳喚韓德洙、崔相穆和前行政安全部長官李祥敏三人開展調查。李祥敏已于去年12月被偵查部門禁止出境。隨著警方對三人進行傳訊并采取禁止出境措施,預計相關調查將進一步提速。
【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劉媛 環球時報記者 杜天琦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王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