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深圳5月27日電
新華社記者李曉玲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天然具備文化融合的基因——廣東的歷史底蘊和創新活力、香港的國際化、澳門的多元性,共同構成“人文灣區”的豐沃土壤。
當前,發揮“人文灣區”優勢和嶺南文化特色,在實踐中探索人文傳承與科技創新的融合路徑,激發“數智灣區”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正成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共生的紐帶和抓手。27日在深圳舉行的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人文灣區 數智灣區”論壇上,各界人士暢所欲言,圍繞在文化強國建設中貢獻灣區力量建言獻策。
大灣區共同的人文精神
粵港澳三地文脈同根的歷史紐帶塑造了大灣區共同的人文精神,共建“人文灣區”是對粵港澳共同文化內核的提煉和升華。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吳志良認為,大灣區的文化價值在于它同時具備三重文明屬性:中華文明連續性發展的前沿陣地、社會主義文化創新性轉化的試驗平臺、全球化時代人類共同價值的對話窗口。
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歷史學家閻崇年認為,大灣區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概念,更是一個正在躍升的文化共同體。新時代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利用海洋文化優勢,聚力協作,成為中國發展的新引擎。
“我曾多次站在珠江口的虎門炮臺,這里既是林則徐銷毀鴉片的歷史現場,也是當下全球40%消費電子產品的出海通道。我們共同面臨歷史、文化、藝術與技術的融合。”閻崇年說。
灣區文化的現代表達
共建“人文灣區”,需要經濟實力,更需要文化的凝聚力、創新的爆發力。
深圳緊鄰港澳,用40余年時間創造了世界矚目的發展奇跡,其“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與文化藝術追求突破的特點高度契合。
知名演員、龍馬社藝術總監張國立表示,深圳是創業的熱土,也是藝術生發的良田。深圳既有大萬世居、長守圍屋等客家文化遺產的深厚積淀,也有眾多科技企業帶來的未來感。“恰恰是這份古韻與政府的包容心、前瞻性,吸引我與龍馬社,在深圳坪山長守戲劇谷種下一顆戲劇種子。”
張國立說,龍馬社將加強與香港、澳門戲劇藝術機構的聯動合作,共同創作反映灣區故事的精品劇目,讓戲劇化作粵港澳大灣區民心相通的橋梁,促進大灣區文化交流與融合。
科幻作家、2023年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獎獲獎者海漄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培育了大量優秀的科技企業,這種創新文化也是科幻的土壤。在這種氛圍里成長或受其影響的一代人,天然就是科幻的讀者和作者。
香港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主管(戲曲)鐘珍珍認為,內地演出院團可利用港澳地區“出海”便利等有利條件,讓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去”。
“數智灣區”的文化創新
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眾多,創新資源高度集聚,是“科技+文化”的試驗田,擁有龐大消費市場和多元化消費需求。騰訊“數字中軸”項目利用區塊鏈技術確權非遺傳承、大疆創新將嶺南醒獅植入無人機編隊表演、華為河圖引擎在赤灣炮臺疊加AI歷史場景……這些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實踐,揭示著文化生產的范式變革。
華強方特文化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劉道強認為,技術是工具,文化是靈魂。AI與數字化技術需服務于人文價值的創造與傳遞,兩者融合需要以文化內核為根基,通過技術手段提升表現力,而非簡單疊加。“方特東方神畫”主題樂園、《又見圓明園》VR項目等案例,正是華強方特公司“科技+文化”的先行探索。
當下,粵港澳大灣區正以科技革命發展新質生產力。技術不僅是工具,更是文化的“翻譯官”和“催化劑”,能夠幫助傳統文化找到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為普通人提供可以參與、可以“玩轉”的文化體驗。
騰訊集團公共事務副總裁李子樹告訴記者,科技對文化的價值還在于搭建橋梁,促進人文的深度交流融合。騰訊集團開發的“趣學普通話”App,用AI和游戲化的方式幫助孩子們學習語言,搭建起港澳與內地孩子友誼的橋梁;“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通過“每日一字”和“猜一猜”等功能,讓用戶學習甲骨文知識,激發大眾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熱情。
來源:新華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