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代皇帝中,宋太宗爭議很大。
對于當時的百姓來說,他也算得上是一個好皇帝,其統治期間被贊譽為“太宗之治”,成為北宋歷史上較為繁榮的一段時期。
但人們對宋太宗壞的評價居多,“弒兄篡位”是他永遠都擺脫不掉的標簽。
在正史中,對宋太祖趙匡胤的死亡只有短短的十二個字:
“葵丑夕,帝崩于萬歲殿,年五十。”
但在其他大量的資料中,對趙匡胤的死卻有詳細的記載,這就是著名的“斧聲燭影”。
那是趙匡胤在位第十六個年頭,公元976年10月20日晚上,趙匡胤召自己的弟弟趙光義進宮飲酒,酒過三巡之后,趙匡胤大醉,倒頭就睡,鼾聲如雷。
然而到五更時分,趙匡胤鼾聲驟停,值班宮人上前察看,竟然發現皇帝已氣絕身亡。
關于這段記錄,其實有兩種不同的版本,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趙光義當夜是否留在宮中,還有趙匡胤駕崩之后所發生的事情。
第一個版本是一個叫文瑩的和尚寫的《續湘山野錄》。
由于身份特殊,文瑩經常出沒于宋朝達官顯貴之家,聽聞了許多上層人士許多秘聞,自然包括趙匡胤之死。
《續湘山野錄》中記載,趙匡胤還未當皇帝之前,就與一位道士交好,這位道士曾預言他能夠當皇帝,果然趙匡胤真的坐了天下。
公元976年,趙匡胤再次遇到了這位道士,就問他自己還有多少壽命。
這是每個帝王都十分在意的事情,趙匡胤也不能免俗。
結果這個道士告訴他:“今年十月二十日晚上的時候,假如天氣晴朗,你還可以活20年,但如果不是,你就應當立即做出措施。”
到了十月二十日當天晚上,趙匡胤果然到庭院中察看天氣,只見月明星稀,天空一片晴朗。
趙匡胤心中大喜,可還沒等高興多久,天空忽然烏云密布,不一會兒竟然下起了雪。
見狀,趙匡胤心中一驚,立馬將弟弟趙光義召進宮中飲酒。
趙匡胤酒醉后,趙光義就留在了宮中,后來趙匡胤駕崩,趙光義就在靈前接受遺詔繼承了皇位。
另一個版本是大史學家司馬光的記載。
司馬光的《涑水紀文》中表示,在趙匡胤睡下后,趙光義就返回了自己家中,等到四更天的時候,趙匡胤駕崩,值班宮人便趕忙將情況告訴了宋皇后。
宋皇后大驚,急忙派宦官王繼恩出宮召兒子趙德芳進宮。
然而王繼恩卻并沒有遵從宋皇后的命令,而是直接找到了趙光義。
趙光義聽后有些猶豫,王繼恩告訴他:“如果你不去,皇位就是他人的。”
聞此,趙光義立即動身入宮。
宋皇后見到入宮者竟然是小叔子,愕然,隨即叩倒在地,說:“官家,我們母子的命就托付與你了!”
趙光義聽后哭著說:“共保富貴。”
《涑水紀文》中還有記載,就在趙匡胤去世的當晚,一位御醫徘徊在趙光義府前好幾個小時,王繼恩見到后問他為何在此,對方答:“晉王(趙光義)病了叫我來,但大門緊閉,不敢貿然進府,只好等待。”
后世的學者們認為,這位御醫的行為十分可疑,像是與趙光義勾結毒害趙匡胤之后,等待結果的樣子。
因為在趙光義繼位后,這位御醫立馬被加官晉爵,得到重用。
總之,雖然《續湘山野錄》和《涑水紀文》有出入,但趙匡胤之死與趙光義脫不了干系。
趙光胤究竟是怎么死的,到現在都沒有結論。
有人說他是被趙光義毒害,有人說他是得了突發疾病暴斃。
但史學家們更偏向于第一種情況,原因是趙光義有足夠的理由弒兄篡位,且他在繼位后的一系列反應都表明他的心虛。
首先趙光義很有當皇帝的野心。
按理說,自古以來都是“子承父業”,就算趙匡胤暴斃,皇位也應該是他兩個兒子的,再怎樣也輪不到作為弟弟的趙光義。
但事實是,趙匡胤在世時,趙光義就已經是半個儲君了,他既是開封府尹,又是親王,已經達到了做儲君的條件。
而趙光義之所以會做儲君,都是他母親杜太后的主意。
趙匡胤坐上皇位時,太子的人選自然就落到了自己兒子身上,然而其母親杜太后臨死前卻將他召于榻前,表示:“你必須傳位于你的弟弟趙光義。”
趙匡胤不解,杜太后說:“你難道忘了后周恭帝柴宗訓了嗎?”
柴宗訓是后周最后一位皇帝,繼位時只有8歲,趙匡胤親手將其推下了臺。
杜太后的意思是,趙匡胤應該記住后周的教訓,不能讓年紀小的人當皇帝。
雖然趙匡胤此時只有30多歲,兒子們也都長大,但他是個孝子,為了滿足母親最后的遺愿,他答應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
在杜太后去世后,趙匡胤就將趙光義封為了開封府尹。
但讓弟弟繼位并不是趙匡胤的本心,他還留了一手,表示能成為下一任皇帝的,還必須是親王才可以。
故趙光義雖然是開封府尹,卻遠遠達不到儲君的條件。
而且,有一個人堅決反對趙光義成為儲君,他就是當時的宰相趙普。
在陳橋兵變前,趙匡胤、趙光義和趙普是鐵三角,他們互相信任,策劃了一系列篡位計劃。
但當趙匡胤稱帝后,趙普明顯偏向了趙匡胤,而且幾次上書表示堅決反對趙光義當儲君。
趙匡胤原本就不愿意弟弟繼承皇位,現在有了趙普的支持,更加有了理由。
然而趙匡胤和趙普都小看了趙光義的政治能力,他明爭暗斗,硬生生讓趙匡胤對趙普產生了疑心。
就在趙普擔任第十年宰相的時候,趙匡胤一道命令將他發配到了地方做了節度使。
搬走了趙普這塊絆腳石后,趙光義就再也沒有了“天敵”,他收買人心,牢籠人才,全京城上下幾乎成了他的人,并且在開寶六年被封為了親王。
這時趙匡胤才漸漸反應了過來,在公元975年提出了遷都之想法。
趙匡胤對外的說法是,開封不利于防御敵人,洛陽是個好地方。但史學家們認為,趙匡胤遷都是為了搬離開封這個是非之地,想要到洛陽重新開始。
但趙光義并沒有給他這個機會,遷都想法提出后,遭到了群臣的反對。
就在遷都風波過去半年后,趙匡胤就死在了宮中。
其次,趙光義在繼位后行為十分反常,他實施了一系列舉措,似乎要去除哥哥趙匡胤在位時的痕跡。
第一,他下令將國史通通進行了修改,有時他還會親自進行潤色。
所以宋朝的史書出現了一個問題,有些重大事件應該重點記載,但偏偏僅僅用幾個字就概括了,包括趙匡胤之死的細節。
第二,他不顧舊例,在趙匡胤去世的當年,就匆匆改了年號,改為太平興國,因此太平興國的元年只有短短的8天。
第三,趙光義下令讓所有的官員、百姓都改名,不僅要避開“趙光義”三個字,凡是他哥哥取的名字,他都要改。
第四,凡是他哥哥不喜歡的人或事務他都大加利用,凡是他哥哥喜歡的人和事務,他都厭棄。比如寡嫂宋皇后和侄子。
趙光義并沒有按照之前的約定善待宋皇后和侄子。
侄子趙德芳突然在自己的府上死亡,死因和趙匡胤離世時一模一樣。
而宋皇后,不僅被趙光義多次羞辱,還被幽禁于冷宮之中,最終郁郁而終。更絕的是,趙光義連正式的葬禮也不給宋皇后,還不準她與趙匡胤葬在一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