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就任首日美國即退出談判。
2025年3月20日,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國經過三年"針對新冠疫情破壞性影響的密集磋商",通過了全球首個大流行協議。然而,美國并未參與簽署,部分原因在于其計劃退出世衛組織。
全球衛生專家盛贊該協議具有歷史意義。
這份協議對世界意味著什么?它如何能讓全人類在下一次大流行來襲時更安全、準備更充分?下面我們就解讀一下該協議對全球衛生事業的推動前景,以及美國缺席的深層影響。
協議核心內容是什么?
該協議將加強各國及全球范圍的大流行防范。簽署國承諾提升疾病監測能力、擴充醫療衛生隊伍、完善監管體系并加大研發投入。協議鼓勵各國強化衛生法規與基礎設施,改善疫情信息公開,增加防范應對資金。
協議還建立了疫苗及其他關鍵抗疫物資生產分配新機制。最后,協議敦促各國協調應對措施,共享傳染病信息與知識產權,以加速疫苗等關鍵抗疫物資的獲取。協議將在足夠數量國家批準后生效,這一過程可能需要數年。
美國為何缺席?
拜登政府曾廣泛支持大流行協議并積極參與談判。但在特朗普勝選前,共和黨籍州長們已聯署反對該條約,響應保守派智庫對"美國主權受損"的擔憂。
美國在特朗普宣誓開啟第二任期當日簽署行政令退出世衛組織,隨即退出談判。
美國缺席對全球有何積極影響?
美國的退出或許促成了更公平的協議 —— 若美方持續反對關鍵條款,各國恐難達成共識。協議恰恰是在美國退出談判后才得以敲定。美國等富裕國家此前始終維護本國制藥業利潤,抵制要求藥企分享疫苗研發所需知識、數據與知識產權的倡議。
其他談判方則力圖為依賴跨國藥企專利技術的發展中國家爭取更多疫苗與治療藥物。當富裕國家民眾2021年即普遍接種新冠疫苗時,許多發展中國家民眾苦等數年。
協議如何促進治療可及性?
協議最具爭議的條款涉及:各國藥企需共享多少疫苗,方可換取新發傳染病的基因序列。各國仍在協商"以疫苗獲取換取病原體基因信息共享"機制。研究者獲取基因序列研制疫苗固然重要,但民眾及時獲得疫苗更為關鍵。
協議更多優勢無需再議:通過擴大全球生產提升疫苗供應;規定各國應與世衛組織共建知識產權、數據與知識共享機制,確保疫苗等關鍵衛生產品公平分配。若創新融資要求新技術必須公平獲取,下波疫情中貧窮國家民眾將更快獲得疫苗。協議還鼓勵各國為藥企提供激勵,促使其向發展中國家開放技術。
若這些變革得以落實,受益的不僅是窮國民眾。疫苗公平分配能有效遏制疾病傳播,挽救數百萬生命。
未來還需哪些努力?美國能否發揮作用?
筆者認為,保護公共健康的最佳途徑是各國簽署協議并向全球衛生倡議投入更多資源。鑒于世衛組織資金參與度下降、USAID等國際衛生倡議收縮,此舉尤為重要。缺乏國際協調,早期防控將愈發困難,局地疫情更易演變為全球大流行。
成員國必須為協議目標提供資金支持,確保創新技術與公平獲取。這需要構建基礎衛生設施,讓疫苗真正惠及每個生命。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