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模樣十一二歲的女孩,上著吊帶、下穿短裙,隨著音樂跳舞,做出瞇眼、嘟嘴、扭屁股等表情、動作……
該短視頻下方的評論區,一些留言不堪入目。
短視頻浪潮下,不同主體紛紛將鏡頭對準未成年人:家長以“曬娃”之名打造“小網紅”、教師將師生互動包裝成吸粉素材、校外機構借“形體訓練”“藝術課堂”等拍攝未成年人才藝……
網紅兒童成父母「搖錢樹」,被安排出鏡擺拍、帶貨甚至擦邊,為什么曬娃變成了「啃娃」?
記錄成長本無對錯,但問題在于尺度與動機。在記錄與保護之間、在自由與規范之間,需要追問的是:當未成年人缺乏完整判斷力時,誰有權決定其形象被公開展示?未成年人究竟能不能成為短視頻的主角?平臺該如何規制這類短視頻,相關部門又該如何監管?
“六一”國際兒童節即將到來之際, 本期「好好談談」,我們來談“網紅兒童”,看看知乎答主們的觀察和討論——
流量的另一面
兒童成網紅,為何爭議大?
@月落西元:以前我關注過一個小朋友,那時候他還不會說話,看的第一個視頻是他愣頭愣腦地抱著一大瓶礦泉水,當時感覺這個孩子招人稀罕,就隨手點了關注。他的老爸屬于比較會整活的,后續的視頻也挺有意思,我看的津津有味。慢慢的,小朋友長大了,家長參與甚至指揮表演的程度也明顯提高了。直到有一次一掃而過的鏡頭中出現了在旁邊指揮的孩子奶奶,打那之后,我就取消了關注。我喜歡的是孩子自然的天真浪漫,而不是演出來的浪漫天真。
@司徒千山:網上有一個詞叫奶辣風穿搭,我都不知道怎么火起來的,一個個小女孩穿成年人的性感露肉的衣服。你還不能說,你說就是你心臟,看什么都是臟的。
@偷得浮生半日閑:我之前刷短視頻就刷到過幾個父母拍攝自己女兒的短視頻,這類視頻中女兒一般10-12歲,身高已經1.6-1.7米高了,只看身高外貌根本看不出來這是個未成年人,視頻內容主要是女兒穿著超短裙、露臍裝在那里轉圈或者蹦蹦跳跳,然后標簽、封面、標題等寫上幾歲女兒申請出戰之類的垃圾文字。
@寶丫媽咪:在短視頻平臺兒童吃播成為一種畸形“流量密碼”的加持下,3歲女童被父母喂到70斤。無節制的喂養方式,拍攝女兒從微胖到巨胖過程的視頻內容,無一不讓人質疑孩子父母是否用“摧毀”女兒的方式,達到聚集流量和點擊率,以此獲利的目的。其父母辯稱“拍視頻只為好玩”,卻對網友揭露的賬號“好物推薦”“找我官方合作”標識避而不談。
@六個點兒:還有一種專門拍孩子不會算數,家長自己氣得暴跳如雷的。視頻看下來,孩子嚇得連話都琢磨不明白了,哪還能琢磨過來幾加幾等于幾?
鏡頭后的家長
曬娃變啃娃,有哪些隱憂?
@明迭:接觸過一個資深童模,是的,資深,一個7歲的女孩,已經入行3年多了。
她父母工作早就辭掉了,全心全意陪伴女孩工作。所謂陪伴就是早上送到拍攝場地,然后在休息區玩手機、與其他童模家長閑聊。據其他家長介紹,這個女孩一個月基本沒幾天休息日,有時候一天要趕幾個場地。她日薪3000,還不算幾十萬粉絲的短視頻賬號收益。已經在一線城市掙了兩套房子了,父母還生了二胎弟弟。真·養活全家。其他家長提到都是羨慕,甚至他們認為自己孩子早早的就做童模掙錢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要知道全職童模是不上幼兒園的,小學也是直接辦病休,我很難理解這種贏在起跑線。但可能對于這些家長來說,他們也很難理解我們所說的不能靠小孩子賺錢。
@青山布衣:流量喜歡什么,自然就有無數人去迎合流量,“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龔自珍《病梅館記》
@蘇秦:孩子在父母面前沒有什么話語權,任何潛意識的惡意都可以被父母用言語包裝成“為你好”的善意。
@莫比烏斯環上的人:不是所有人都愛自己的孩子的。
@陌上笑:我從來不看這種視頻,因為背后肯定會有孩子被父母要求一遍又一遍的拍攝,直到拍到滿意為止,成年人打工如此,兒童打工何嘗不是如此,所以營銷孩子在我看來和使用童工沒有區別。
@悠鈾:其實這個圈子出現類似兒童擦邊的現象是內卷的體現。人太多了,僧多粥少,這些家長或者說導演們就開始給自己的孩子上強度。
@momo:當成為盈利模式的一部分,僅僅依靠家長的良心控制尺度,顯然是靠不住的。販賣孩子隱私的正是孩子的監護人,這種新型的兒童商品化的現象,理應成為網絡安全優先需要解決的問題。虐待兒童,不單單是嚴重傷害打罵,你讓3歲5歲孩子在鏡頭前強吃她吃不下的食物,甚至成年人的飯量是不是虐待?讓嬰幼兒穿擦邊的成人款服裝算不算軟色情?強加給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兒童的惡趣味算不算販賣隱私?自媒體發展太快,監管漏洞太多,應該及時補上這個部分。
希望孩子做回孩子
同為父母,他們這樣建議
@寶丫媽咪:《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組織未成年人進行危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然而,由網紅兒童多以“家庭日常”為偽裝,難以界定“危害行為”的邊界。
希望平臺能建立用戶注冊、內容審查、監督舉報等系列機制,對嚴重違規的賬號采取封號措施,并設置對“小網紅”擦邊行為的舉報獎勵機制,發現即處理。
但愿每個孩子都能在陽光下自由成長,而非淪為流量時代的犧牲品。
@一直走:網紅是近幾年很流行的一個詞,但是,我卻一點都不想在后面聽到“兒童”兩個字。孩子是還需要我們作為父母傾心養育全力保護的年齡段,給孩子多一點寬容和愛護,讓孩子的童真保持多一點時間,童年短暫,疏忽即逝。有足夠愛儲蓄的童年,未來成長的路上才有更充足的能量去面對風雨。適度曬娃,拒絕啃娃!
@Moon小月麻麻:我看很多做得好的自媒體博主都有自己的風格,靠自己的魅力或家庭氛圍,輸出育兒觀念,分享帶娃日常,本人,孩子都是很正能量,是通過這樣不停輸出來獲得的流量和關注,而不是成天想著靠孩子搞擦邊,打扮成人化,跳著勁歌熱舞來吸粉。
記錄成長本就沒有對錯,有的孩子就是很牛,父母愿意分享孩子的成果,成功的學習方法,孩子愿意被記錄,觀眾看了能學習到一些東西,有所獲得感,喜歡看,就火了。
但是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很多孩子大了就不愿意配合拍攝了。她們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是工具,流量狂歡中,也要注意保護孩子的童年。
@柳芽有倆娃:希望《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能夠進一步完善相關未成年在網絡環境的保護。也希望平臺加強對兒童網紅內容的審核、改善算法推薦機制。希望禁止童模出鏡。希望孩子能做回孩子。
“童模臉上的濃妝、吃播鏡頭的暴食、擦邊視頻的扭胯”——這些被流量扭曲的童年,是時代最鋒利的傷口。我們不否認自媒體記錄成長的價值,但當“曬娃”變成“啃娃”,鏡頭后的流量算盤敲得噼啪響,童年,被明碼標價推上交易桌。
孩子不是家庭的 “搖錢樹”,更不是流量時代的 “快消品”。更令人憂心的,是這種 “啃娃邏輯” 正在逐漸被更多人接受。評論區里,對幼童擦邊內容的追捧、對童模 “小小年紀掙大錢” 的羨慕,折射出一種病態的成功觀——似乎孩子的價值只在于能創造多少經濟收益。
拒絕讓孩子成為鏡頭前的提線木偶,愛不是把孩子推向聚光燈下的名利場,而是守護他們免受成人世界的功利侵蝕。畢竟,童年不是待價而沽的商品,而是生命最初的、不可復制的光。
你認為未成年人出鏡的 “尺度紅線” 應如何界定?
若你是家長,會愿意讓孩子成為短視頻主角嗎?為什么?
來源:半月談新媒體、知乎
策劃:褚孝鵬、孫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