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是復旦最鮮明的特質。昨天(27日),在復旦大學正大體育館,巨大的藍色校旗繞場飄動,紀念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大會在這里舉行。
5月27日,師生們在紀念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大會現場傳遞校旗。
復旦學生在校慶日打卡合影留念。
從120年前復旦成立時只有8間講堂,160多名學生、數十名教師,到120年后的現在,復旦大學已經有4個校區、5.5萬多名學生、1萬多名教職工。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金力自豪地表示,復旦大學的綜合實力躋身世界一流水平,正站在代表中國參與全球合作競爭的最前列,自信昂揚地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
130年校慶時再見,復旦已定下發展時間表。金力表示,在中國傳統歷法中,“甲子”寓意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個輪回?!盎赝谝粋€甲子,復旦從一所民間集資的江南學府,逐漸成長為我國最重要的高等學府之一。回顧第二個甲子,復旦發展成為一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幟。他說,從今天開始的未來10年,是復旦大學第三個甲子的頭十年,恰好與建成教育強國的時間表高度契合。面對當下的時代變局,“對建校120周年最好的慶祝,就是緊緊抓住未來十年,實現向創新型大學的關鍵一躍,邁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為民族復興挺膺擔當?!?/p>
復旦大學校長金力在紀念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大會上致辭。
金力認為,創新是復旦最鮮明的特質。創校先賢以“復旦”二字為學校命名,蘊含著“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進步氣象;復旦地處上海這座創新之城、奮斗之城,上海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賦予復旦持續創新的信心和底氣。
何為“創新型大學”?金力總結說,第一,為人的創造性發展提供無限可能。培養多潛質、高潛能的“干細胞式”人才。打通學段、學科、專業的立交橋,學生可以按照個性志趣和發展需求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習得和養成終身學習、解決問題、適應變化的能力。
第二,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在創新鏈中,高校的傳統任務是在“從0到1”階段發揮基礎研究功能。大學的理想體現在勇于承擔原始創新的高風險,這一點仍然是最為重要的。同時,人工智能正在不可逆轉地重新定義創新,推動科學研究范式和組織模式發生革命性變革。面對科學技術裂變式發展、創新曲線指數級攀升,研究型大學已經站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第一線,直接參與“從0到10”創新全過程。大學的使命,不能僅限于成果發表或為企業機構解決一個個的具體問題,而是要在戰略領域幫助國家地方和產業行業根本性地解決一片或一類問題,不斷提升創新策源能級和創新驅動能力。
第三,不斷突破邊界、重塑自我。各種有形無形的邊界,是創新最大的阻礙和挑戰。對邊界的突破越大,創新價值也越大。創新型大學應該沒有“圍墻”,更像一塊磁鐵,把創新資源和要素聚集到一起,打破政府、高校、社會的有形邊界,組成并蓄共生的創新共同體。更需要打破的是高校內部的無形邊界,包括傳統的知識邊界、學科邊界、院系邊界、機構邊界以及人的觀念邊界。唯一的途徑就是改革,而且是非膨脹式的存量改革。當前,復旦正在深化新一輪綜合改革,希望用5到10年時間,加快各類創新要素的跨界、破界,系統重塑辦學模式和辦學形態。
第四,站在開放引領最前沿。創新要以自主為根基、堅持“學術獨立”,但一定是開放交流的結果。復旦是中國的復旦,也是世界的復旦。關起門來搞創新,搞不出真正的創新。創新型大學既要支撐當下,更要引領未來。這種引領,不僅是科技引領,還有思想引領。復旦將始終致力于做好兩件事:一是扎根本土,立足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二是融通中外,堅守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進而實現對真理的接力和超越,豐富“人類知識的總和”,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定義坐標、開辟新域,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步。
原標題:《復旦大學定下發展時間表:130年校慶再見時,邁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前列》
欄目編輯:郜陽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劉穎,新民晚報記者 陶磊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張炯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