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民醫院,毫無疑問也是三甲醫院。可老百姓去找他們看個病,他們仿佛看到了移動的金子一樣,初心不是治病救人,而是搞錢。
過度檢查、重復收費、超標準收費、分解項目收費、串換診療項目……這些手段,對于完全沒有一點醫學知識的普通人來說,你怎么防?
臺面上是“治病救人”,臺底下是“創收為王”。 誰說懸壺濟世?如今更像是懸壺“計”市。防不勝防。
醫師、主任幾句話一說,就把來看病的人嚇得半死,乖乖去交錢了。耗費你的時間、精力不說,甚至還影響健康。畢竟多吃的藥、多做的診療,副作用總是存在的。
更諷刺的是,一家省人民醫院發生這種事,新聞報道里居然只有“罰款”,而未見他們的財務和領導被處理,簡直令人匪夷所思。
有人說,現在被罰1500多萬,要長記性了!
真的是這樣嗎?我覺得恐怕未必。1500萬對一家省人民醫院來說,不算多大的數字。甚至,今天被罰了,只需要明天搞點其他的花樣,就能輕而易舉的找補回來。至于誰來買單,那便不用說了,答案眾所周知。
羊毛除了出在羊身上,還能出在哪里。
我知道你們很著急,但你們不能太急,總得給普通人留一點喘息的空間,總得收斂一點自身的吃相。
然而現在每天發生的一些事,能讓人看到的底色只有4個字:吃相難看。
昨天這條報道大家應該已經看過了,讓我詫異的不僅僅是“停車收費的欄桿設到了村子的田里面”,而是后臺一些網友告訴我:他們那里很多村子,早就在這樣搞了。
悄無聲息,偏偏又說得合情合理。各種手續、審批,一應俱全。
看上去,是對本村的“不收費”,是對本村人沒有影響。可實際上呢?當所有的村子都拉滿了收費桿,誰能逃脫的掉這交錢的命運。
村口設卡叫“管理”,田頭攔車叫“規范”,收費合理叫“調控”—— 明搶換個說法,就成了“創新”。
以前,他們只在停車場里設收費,你說沒事,我不去停車場;后來,停路邊上也開始收費了。你又說沒事,我不去城里;如今,村子的田里面開始拉起停車收費的欄桿,卻還有人在慶幸:沒關系,反正對本村的不收費。
別人已經完全不顧吃相,把手伸進了你的碗里,居然還有人在笑著說自己夠吃。
你真的夠吃嗎?
昨天媒體有一條視頻讓我許久沒法平復心情,內容是一名農機手幫農村里兩個頭發花白的老人收割完麥子后,看著三畝地僅僅收到兩麻袋麥子,于心不忍。收割費本來是200多,收了200,想想又退回去一百塊錢,自己只留下了100。
他說,“看到這個產量,我也作為老百姓,我心里也是無助,兩個老人年紀大了,種田也真的不容易,我就留個油錢,我出門也是要吃飯,車要燒油的……”
這邊是收割機里的一點良心,那邊是辦公室里的算盤聲聲。 同樣都是算賬,有人算情義,有人算人頭。
所以,普通老百姓真的“夠吃”嗎?哪怕是無法對他們伸出援助之手,至少,也別從他們身上,再度想方設法的去搞錢吧?
同等人與同等人最能相交,只有老百姓才能理解老百姓的不容易。開收割機的農機手,其實為了吃口飯也不容易。但他卻因為看到兩個老人的艱難,愿意少收了一半的錢。
可那些整日坐在高臺上,坐在辦公室里吹空調,兩手不沾陽春水的人呢,他們看得見這些嗎?如果看得見,就把吃相稍稍的收斂一點,少制造一點普通人的不滿和敵意吧。你們雖善算賬,但成本一直都是良心吶。
老百姓已經沒有太高的要求,能安心種地,能安心看病,能安心活著,已經是許多人最大的愿望。
只是如今,有人拿著秤,卻從不稱公平;有人提著刀,卻專砍無力者的肩頭。
最懂百姓疾苦的人,反而不是掌權者,而是那個收完麥,還會把辛苦錢退回一半的農機手。
只可惜,現代已沒有于謙那樣的人,更寫不出“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這樣的話。
而人們,也只剩下農機手那樣的心,那也是這片土地上,最微弱卻最沉重的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