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5月28日)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在今年2月份召開的世界氣象組織臺風委員會第57次屆會上,與會會員達成一致,決定對2024年度3個臺風名稱進行替換。新增的3個臺風名稱分別是“Bori”“Saobien”和“Tianma”。其中,
- “Bori”由韓國提供,用于替換“Doksuri/杜蘇芮”;
- “Saobien”由越南提供,替換“Saola/蘇拉”;
- “Tianma”由中國提供,替換“Haikui/海葵”。
據了解,臺風是一種極具破壞力的自然現象,科學合理的命名規則對臺風監測和預警至關重要,它便于我們準確識別臺風,還承載著一定的氣象文化意義。
臺風名稱為什么會“以舊換新”?
按照世界氣象組織的規定,亞太臺風委員會負責為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區的臺風命名、除名及更名事宜。包括中國在內的14個會員各提供10個名字,構成一個完整的命名表,這些名字按順序循環使用。
如果某個臺風因災害過大給某一地區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比如重大人員傷亡、巨大經濟損失等,相關會員可向臺風委員會提出對該臺風名稱進行除名的建議。此外,若某一名稱因其他原因(如具有不雅含義、政治敏感性等)被認為不合適繼續使用,也可能被提議除名。
臺風委員會將根據提議進行商討和投票,若全體成員達成一致意見,該臺風的名稱將被正式從命名表中移除,并由相關會員提供新的替代名字。這一機制旨在確保臺風命名的科學性、適用性和文化適宜性,同時尊重各會員國家和地區的實際情況和文化傳統。
命名規則
在命名規則方面,每個名稱需滿足多項條件:
- 名稱不能超過9個字母,以便于清晰、準確地傳達信息;
- 要確保容易發音;
- 在各會員所使用的語言中應有明確且無不良的含義,不會給各會員帶來任何困擾;
- 不能是商業機構的名稱。
這些臺風的新名字不僅豐富了臺風命名體系,也展現了各會員國家和地區豐富的文化特色。
新增3個臺風名稱中文譯名
(總臺央視記者 褚爾嘉)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