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論壇舉行圓桌對話。(主辦方供圖)
深圳新聞網2025年5月28日訊(深圳報業集團記者 袁靜嫻王海榮 劉娥 劉欣怡 陳曉玲)5月27日,在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論壇上的圓桌對話環節,來自高校、企業、研究機構的業界大咖,圍繞“從實驗室到產業——科技文化融合的最后一公里”主題,為加速科技文化融合建言獻策。當天的對話由中山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鵬城實驗室多智能與具身智能研究所所長林倞主持。
探索AI賦能,也要探索“反向賦能AI”
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徐坤指出,目前大模型訓練所依賴的語料多為互聯網開放資源,而真正專業性強的高質量資源仍然分散于傳統機構中,尚未形成文化資源的集約效應。為此,徐坤建議,加強數據治理體系建設,打造集約型數字基礎設施,開發基于國產技術的文化資源互聯互通與共享平臺,推動資源高效整合利用,培育文化數據的新質生產力。
“當人們更多探討用AI賦能生產,我更關注如何反向賦能AI。即如何通過調整流程、組織架構和業態等方式,打造出更加強大的AI系統,而非單純消耗AI能力。”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葉蓁蓁表示:“只有打造出真正好用、強大的垂直領域AI應用,才能憑借這一利器,真正樹立在AI時代的競爭力。”
突破學科壁壘,培養復合型人才
“促進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核心在于培養復合型人才。”在人才培養方面,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院長胡鈺指出,當前文化與科技領域存在“專業斷層”現象——文化人才缺乏科技素養,科技人才欠缺文化認知,亟待培養“懂文化、通科技、精商業、明社會”的跨界全才。
胡鈺提出,培養文化科技融合人才需突破兩大核心障礙。一個是學科壁壘,針對高校尚未設立獨立“文化科技融合”學科的現狀,需建立多學科協同機制。另一個是校園壁壘,摒棄“象牙塔”式教育模式,以產學研深度融合為原則,推動高校與科技企業、文化機構合作。
胡鈺指出,當前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已從概念探討邁向實踐爆發期,數字技術正重塑文化生產、傳播與消費全鏈條,如文物數字化、沉浸式體驗、AI創意輔助等場景的普及,印證了“文化科技化、科技文化化”的雙向滲透趨勢。在此背景下,人才短板成為制約產業升級的關鍵因素。
科技+文旅,推動文化產業產值增長
“在文化科技融合的大趨勢下,利亞德積極擁抱AI為文旅產業賦能。”作為產業界代表,利亞德集團董事長、總裁李軍介紹,利亞德將致力于打造“AI+顯示+文旅”產業生態閉環,積極拓展生態合作圈,通過資源整合與協同創新,推動文化產業實現產值增長、稅收提升與就業擴容的多維目標。
喜馬拉雅副總裁屠琤表示,AI時代,喜馬拉雅作為一家完全擁抱AI的企業,持續在用科技賦能文化,為平臺用戶提供極致的內容消費體驗。據介紹,作為中文音頻領域的領軍平臺,喜馬拉雅正通過全景聲技術創新與生態擴容,持續鞏固其在車載音頻市場的領導地位。“全景聲”已被運用于眾多優質的有聲劇作品中,通過車載空間服務近1億活躍車主。截至2024年底,喜馬拉雅全景聲內容已超3300小時,讓用戶在車載空間從“聽個響”到“聽得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